“阿明”圖書館外觀。 |
從印度尼西亞第二大城市泗水驅車3小時,便可到達坐落在群山之中的巴都鎮,“巴都”在印尼語中意為“石頭”。小鎮一半以上人口種植蘋果,還保存著濃厚的鄉村氣息。在質樸得甚至有些簡陋的小鎮上,名叫“阿明”的圖書館因其獨特的建筑風格家喻戶曉。即便是在1500公里以外的首都雅加達,許多人對這個名字也不陌生:“就是那個集裝箱壘起來的圖書館!”
7個海運集裝箱被漆成紅、黃、藍、綠、紫5色,看似隨意地堆疊、延伸,構成圖書館的主體。整座建筑由金屬、玻璃和混凝土構成,箱式設計工業感十足,與周邊的田園民宅形成鮮明對比,絲毫沒有不協調之感。在圖書館附近擺攤的蘭巴赫對本報記者說,“我經常看到有人在圖書館下面拍照留念,它已經成為我們鎮的地標了。”
負責設計圖書館的德亭建筑是印尼本土設計公司,擅長空間改造。該公司資深工程師扎基·烏馬拉告訴本報記者,之所以選擇集裝箱作為圖書館主體,是有意打破人們對圖書館的刻板印象,嘗試以新穎的造型吸引讀者入內一探究竟。此外,印尼港口囤積了大量廢棄集裝箱,回收價格十分便宜,經過整修、噴漆、組合后二次利用,既經濟又環保。
“我們還想借助圖書館傳達一個理念。”烏馬拉說,“這些集裝箱曾經載著貨物遠渡重洋,而閱讀也能將人的精神帶到更廣闊的空間。通過閱讀,小鎮居民足不出戶就能環游世界。”
和外部造型一樣,圖書館內部也是以色彩劃分區域:二樓綠色集裝箱為登記處及隨身物品寄存區,橢圓形的白色房間是兒童閱讀區;從紫色集裝箱拾級而上,便可來到三樓,紅色集裝箱提供科技及教輔類書籍,黃色集裝箱陳列時尚、家居等雜志,藍色集裝箱則為暢銷、娛樂書刊閱讀室。
管理員迪安·柏蒂薇介紹說,圖書涉及教育、休閑、人文、科技等類別,大多為印尼語書刊,也有英語讀物。現有館藏約1萬冊,館員定期前往泗水、瑪瑯等周邊城市購買書籍。本報記者注意到,架上書籍雖然不太多,但排放有序、一塵不染,許多書更是被管理員細心地套上了透明封套。
柏蒂薇說,自2008年底正式開放以來,圖書館每天接待50—80名讀者,其中鎮里的中小學生占七成以上,周末和考試前夕讀者時常破百,“占座”失敗的讀者只能席地而坐。本報記者探訪圖書館時天降暴雨,但仍有三三兩兩的讀者冒雨前來。閱讀室內,學生讀者或聚精會神地埋頭書中,或湊在一起低聲討論,也有人愜意地窩在沙發上瀏覽網頁。
初二學生阿曼達說,圖書館離學校不遠,下課后她常約同學一起來此學習。“圖書館就像一個氣氛輕松的自習室。”阿曼達說,臨近考試時圖書館會專門辟出一間閱讀室供學生自習,還會邀請各學科教師前來答疑解惑。
32歲的主婦娣娣告訴本報記者,由于城鎮偏遠、運費昂貴,自己訂閱雜志并不方便,但圖書館雜志種類多、更新快,“我經常一讀就是一下午,還會把雜志上的菜譜抄回家小試身手,家人都很喜歡”。
除提供日常借閱以外,圖書館還時常舉辦主題講座、討論、展覽等活動,同樣十分受歡迎。“圖書館不應該只是一個埋頭讀書的地方,還應該是一個交流思想、分享意見的公共平臺,我們希望更多人組織和參與活動。”柏蒂薇說。
作為公共圖書館,“阿明”向所有民眾免費開放,讀者不需要辦理專門證件,只需登記基本信息即可借閱書籍。此外,圖書館還附帶牙科診所,向當地居民免費提供醫療服務。圖書館館長伊拉·葉妮塔表示,小鎮居民生活并不富裕,設立社區圖書館的目的是提高居民生活質量。“雅加達、泗水這樣的大城市已經有許多平臺,但在我們這樣的以農業為主的小鎮上,類似的設施并不多。我們希望做些實事,給人們一個閱讀、思考、討論的空間,讓他們享受書籍帶來的快樂。”
(本報巴都4月23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