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型超市的營業時間成為韓國社會爭論的焦點。
一年前,出于保護小零售商的目的,韓國出臺了“大型超市義務休業”制度,規定大型超市在零時至早8時不能營業,每月停業兩天。制度實施后遭到大型超市的激烈反對,認為這一制度侵犯了企業的經營自由權和消費者的自由選擇權,違背憲法精神,要求法院判其無效。可是,韓國各地方政府卻堅持推動該制度執行。部分支持中小商人的市民團體批評大型超市太貪婪,號召市民抵制大型超市。
今年4月,韓國國會通過修改后的“大型超市義務休業”制度,將大超市平日的關門時間延長為零時至上午10時,以及在每月的公休日中選定兩天為義務休業日。
國會議案似乎為這場爭論畫上了句號,但事情遠非那么簡單。有關機構的調查發現,大超市供貨商在過去一年中承受了大量損失。與此同時,有些農民、漁民和中小企業與大超市一起加入了“反休業制度”行列。一些消費者也表示大超市提供的商品更加便捷豐富,超市休業給其生活帶來不便。
韓國政府與國會不顧阻力強行縮短大型超市的營業時間,意在保護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的小零售商。韓國有“財閥壟斷”的沉疴。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韓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要求下放松了資本管制,財閥企業對市場的壟斷更加嚴重。2012年,韓國10大財閥旗下上市公司的利潤占所有上市公司利潤的80%。財閥在韓國市場上壟斷了產品、原料的定價權,集中了資本和優秀勞動力,憑借強勢地位持續增長;中小企業經營環境則日益惡化,甚至倒閉。中小企業的倒閉導致失業,并與內需不足形成惡性循環,引發大量社會問題。
在這一背景下,樸槿惠政府著力推出經濟民主化政策,目前通過和正在討論的很多法規,矛頭直指韓國“財閥”,旨在遏制財閥資本壟斷、扶植中小企業、保護勞動者權益。
可是,通過立法和行政手段對市場進行干預,與韓國奉行的自由市場競爭理念相悖,造成“大型超市義務休業”等制度的實施充滿阻力。大超市何時開門的背后,是市場調節與政府干預之間的一種抉擇。如何既避免經濟政策引發政府與市場主體之間責權失衡,又能平衡自由與公平之間的復雜關系,對韓國政府來說是個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