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2014年《日本藍皮書》發布會在京召開。(人民網 劉融攝)
人民網北京3月31日電 (記者常紅 劉融)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今日發布的《日本藍皮書》指出,近年來,相對于新興市場國家和亞洲鄰國,日本明顯處于發展劣勢,經濟社會深陷轉型陣痛,各方矛盾持續發酵,民族主義情緒高漲,政治右傾化趨勢漸強。安倍上臺后采取的一系列內外政策,無疑對日本政治右傾化的加速發展起到了關鍵性推動作用。安倍參拜靖國神社直接導致日本與中國、韓國的關系從“冰點”降至“零下”,同時也使日本深陷國際孤立。
日本現任內閣“正常國家化”六方面戰略設計
藍皮書分析,2013年是日本謀求全面戰略突破、不惜代價傾力追求“大國夢”的一年。與歷屆自民黨保守政權相比,日本現任內閣的“正常國家化”戰略設計與展開帶有明顯的安倍特色。一是以右傾化為價值理念基礎,并以此統一政府治理體系,進而擴散到包括輿論傳媒在內的社會各界。二是采取國家主義、集權主義式領導與管理體制、機制,強化首相官邸一元化決策能力與動員能力。三是將“軍事大國化”納入“正常國家化”指標體系,使“正常國家”概念更為完整、徹底,并以強軍經武為重點追求“全面正常化”目標。四是強化對外戰略政策與行為模式的“主張型”、進攻性特點,將軍事手段列為維護經濟、安全利益的基本手段。五是強化對日美同盟的“戰略工具性利用”,在加大對美借助力度的同時,謀求更多的政治安全自主權,強化獨立行為能力,拓展國際戰略空間。六是對外戰略以中國為“頭號課題”,“鎖定中國”;同時借“中國威脅”推動“軍事正常化”,減少日本實現“大國夢”的政治阻力。
2014年,安倍內閣將繼續沿既定路線狂奔。近年來日本政壇右傾保守勢力坐大,安倍作為其領軍人物,視修改《日本國憲法》、“擺脫戰后體制”為“歷史使命”,其對“全面正常化”的追求、對相關內外政策的推進不會輕易罷手。但是,安倍路線勢必激化日本國內外矛盾,源自各方的反彈能量也在不斷積聚之中。安倍將面臨更為嚴峻的執政環境,日本政壇也將醞釀出新的變化。
安倍右傾化路線:修憲、否認歷史、政治松綁
藍皮書認為,安倍右傾化路線內含三個方面:一是修改《日本國憲法》,摒棄戰后和平發展路線;二是否認、美化侵略戰爭歷史;三是政治、政策上自我松綁,主導安全戰略從所謂“消極和平主義”向所謂“積極和平主義”蛻變。
安倍為修憲制定了“三步走戰略”:第一步,率領自民黨在2013年7月參議院選舉中獲勝,確保修憲所必需的2/3以上席位;第二步,著手推進易于得到支持的“修憲程序條款”即憲法第96條的修改,以放寬修憲提案條件;第三步,最終修改作為和平憲法精髓之所在的第9條。在7月的參議院選舉中,自民黨雖以較大優勢獲勝但終未獲得2/3以上席位。此后,安倍欲先行突破“修憲程序條款”憲法第96條的企圖也遭遇阻力。有鑒于此,安倍轉而改變策略,嘗試以“解釋性修憲”手法,即通過改變對憲法原則和精神的解釋,為行使集體自衛權放行。
安倍上臺后,他所領導的自民黨多次提出現行歷史教科書存在“自虐史觀”(即所謂“自我貶低的歷史觀”),缺乏愛國主義精神,要求修訂教科書審定標準,特別是廢除1982年日本政府制定的關于教科書內容必須顧及亞洲鄰國感受的“近鄰諸國條款”,然后在此基礎上將日軍強征慰安婦、南京大屠殺事件等從教科書中徹底抹去。自民黨的這一訴求,直接體現了該黨總裁安倍的主張——要把日本建設成為“一個有自信的國家”。
2007年安倍在首次執政期間即主導修訂了《教育基本法》,要求“在教科書中融入對日本傳統文化、愛國心和鄉土愛的尊重等內容”。安倍倡導的“教育改革”,核心目標就是“擺脫自虐性的歷史教育”。他多次強調,在21世紀,要讓日本人“對自己的國家充滿自信和驕傲”,“對日本歷史、文化有一種自豪感”。再次上臺后,安倍要求重新修訂教科書審定標準,以便更充分地體現2007年修改版《教育基本法》的精神。
與修改歷史教科書、向日本年輕一代灌輸錯誤史觀相呼應,安倍提出要全面重審日本官方反省侵略戰爭歷史的“三大談話”1982年“宮澤談話”,提出要使教科書內容不刺激鄰國;1993年“河野談話”,就戰爭期間日軍強征慰安婦道歉;1995年“村山談話”,反省日本對鄰國發動的侵略戰爭與殖民統治,并首次清晰地對亞洲受害者道歉。安倍在參議院預算委員會答辯稱,“侵略”的定義在學術界乃至國際上都沒有定論,(是否為侵略)取決于看待這個問題的是哪一方。此“侵略未定義”論一言既出,立即遭到中韓兩國的強烈譴責,并引發包括美歐在內國際輿論的一致譴責。
“侵略未定義”論與此后安倍慫恿、縱容內閣成員和本黨國會議員參拜靖國神社的行為一起,激化了日本與中韓等亞洲鄰國的摩擦,破壞了地區和諧與合作。同時,它也使日本自身陷入國際孤立。安倍從上次執政時起一直標榜、推銷“價值觀外交”,但“侵略未定義”論及縱容“參靖”使其自身道德標準盡失,道義形象大打折扣。這些表現集中體現了安倍的零和博弈式思維、成王敗寇式實用主義思維,以及是與非、善與惡道德標尺的缺失,也由此加深了國際社會對安倍內閣行為模式及其未來走向的關注與憂慮。
參拜靖國神社將右傾化路線推向高潮
藍皮書分析,以參拜靖國神社將右傾化路線推向高潮。2013年“8·15”以及4月“春祭”、10月“秋祭”,包括安倍內閣副首相麻生太郎、總務相新藤義孝、國家公安委員長古屋圭司、行政改革擔當大臣稻田朋美等多名閣僚在內,分別有100多名日本國會議員參拜靖國神社。安倍雖因顧忌參拜將引發國內外指責而未前往參拜,但均以獻供品、供奉費的方式表達了“心意”,同時聲稱“不限制”閣僚參拜。
2013年12月26日,安倍在上臺執政周年之際,公然參拜供奉有14名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這是安倍首次以首相身份參拜靖國神社,也是自2006年小泉純一郎以來時隔7年日本現任首相的參拜。這一舉動是對國際正義、人類良知和道德底線的踐踏,是對戰后國際秩序的否定,也是對國際社會的公然挑戰。安倍的參拜體現了他扭曲的歷史觀與政治立場,以及要借此懷柔右傾保守勢力擁躉的國內政治考量。最重要的是,安倍要借“正式參拜”靖國神社這一標志性行為,以此極端方式正面否認及美化侵略戰爭歷史,彰顯其推行右傾化路線及對東亞鄰國強硬政策的決心。
安倍的參拜直接導致日本與中國、韓國的關系從“冰點”降至“零下”,同時也使日本深陷國際孤立。不僅中韓等東亞國家對此一致痛批,美歐官方及輿論對安倍政權的疑慮也由此明顯增強。奧巴馬政府鼓勵、支持日本進一步發揮地區安全作用,以便更有力地配合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但在歷史問題上,美國朝野無論左派還是右派,抑或親日派,都一致呼吁日本領導人不要參拜靖國神社。
實際上,鑒于安倍晉三的過往表現,奧巴馬政府從其再度執政伊始即心存戒備。“如果說奧巴馬政府(對日本)有什么懷疑的話,那恐怕就是安倍本人”。安倍通過“安倍經濟學”讓日本“重振雄風”,但這一戰略的核心是“粉飾”;安倍在與中國的釣魚島爭端中表現得“不可捉摸”,“甚至使美國都被牽連其中”;安倍一直主張修正主義史觀,他認為日本在1945年戰敗前的帝國主義時代并沒有做錯什么,而1945年以后則沒有做對過什么;安倍最主要的怨念針對的是戰后美國強加給戰敗國日本的和平憲法,他希望把日本從“戰后歷史的枷鎖”中釋放出來,成為一個“被稱為日本的正常國家”。
2013年10月,為出席美日“2+2”磋商而訪日的美國國務卿約翰·克里和國防部長查克·哈格爾罕見地向位于東京的千鳥淵戰歿者公墓獻花,這被認為是美國向日本領導人發出的“不要參拜靖國神社”的明確信號。12月,美國副總統約瑟夫·拜登與安倍通電話,提及參拜靖國神社問題,要求安倍“保持克制”,明確表示(安倍)“不應前往”,但遭“婉拒”。〔日〕共同社2014年1月29日報道。安倍不顧美方奉勸,執意參拜,令奧巴馬政府深深“領教”了日本現政權行為的不可預測性和不可控性,對其政治信任與支持明顯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