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4月10日電 近日,《日本藍皮書:日本研究報告(2014)》發布會在北京召開,這次研討會對2013年日本的政治形勢、安全政策、對外關系、經濟社會諸多領域做了回顧分析,并著重就釣魚島主權爭端激化背景下的中日關系等問題進行了全面的探討。針對這樣的一份報告,人民網請到了該報告主編、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所長李薇,副主編、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楊伯江為網友在線解讀。
安倍上臺不到一年十國,訪遍了東盟十國,創下了戰后日本對東南亞外交的歷史記錄。楊伯江總結,2013年的日本外交,可以說是以東盟外交開頭,也以對東盟外交收官的。至于東盟為何能與日本關系密切,主要有兩個原因:
首先,關于對日本的歷史記憶,東南亞國家與東北亞地區有所不同,盡管都是日本侵略親民的對象,但日本對東北亞地區的侵略程度遠遠高于對東南亞。日本對朝鮮半島進行了35年的殖民歷史,要從文化上斷絕這個民族,實施了所謂的“創世改姓”的殘暴手段。日本對中國從9·18事變起進行了14年的侵略。而對東南亞的侵略形式或給當地民眾的印象,往往是日本這樣一個后來者把他們從前面的白人統治者的鐵蹄下解放出來,而且日本侵略的時間相對短暫,統治不久就戰敗了,撤退了。
第二,日本在戰后特別重視對東南亞的外交改進。比如,在戰后,日本大量掠奪東南亞的資源,獲得了重返國際舞臺的第一桶金,但對當地的資源和環境造成嚴重破壞。東南亞因此給日本取了一個綽號,叫“經濟動物”。 在1977年的時候,老福田訪問東南亞發表了一個新的主義,叫“福田主義”,強調要建立新的關系,說“我們要注意我們開發的方式,不要再讓你們遭受這么大的環境和資源災害”。之后,日本非常注意改進工作,成為了東南亞地區資源的主要提供國。
另外,有個別的東南亞國家存在著和其他國家之間的固有矛盾,比如說島嶼爭端,南海處于五國六方多邊爭奪的狀態之下,試圖借助美國以及日本的外力來謀求在這個問題上相對有利的態勢。“當然,結果我想是徒勞的。”楊伯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