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丹麥奧胡斯市綻放著一種名為“永遠的南京”的黃色玫瑰花,當地政府以此名緬懷一位在中丹關系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人物,他就是在南京大屠殺期間挽救數萬中國人生命、記錄和揭批日軍罪行的丹麥義士伯恩哈特·阿爾普·辛德貝格。
1911年,辛德貝格出生在丹麥奧胡斯市一個普通家庭。他自幼酷愛冒險,從14歲起便開始到國外游歷,17歲時到了美國。1935年,辛德貝格搭乘一艘美國輪船遠赴向往已久的神秘東方,從上海開始了他的中國之行。
1937年底,日軍戰火逼近南京。中國民族工業家陳范有為保護其位于南京棲霞山下的江南水泥廠,請求設備進口國德國和丹麥以債權人身份派員入駐,以利用德國與日本的盟國關系和丹麥的中立國立場保護剛剛建成的工廠。12月4日,辛德貝格受丹麥F.L.史密斯公司派遣,從上海來到南京,與另一名德國工程博士卡爾·京特共同入駐江南水泥廠。
1937年12月初,日軍開始不斷空襲南京,并兵分三路合圍南京城。棲霞山附近百姓和中國軍隊傷員得知江南水泥廠里有外國人,紛紛跑去避難。12月11日,辛德貝格在江南水泥廠成立難民營,并設立了工廠保護區。他和京特將工廠門匾換成了“德丹國合營江南水泥廠,受大使館保護”的牌子,從工廠到棲霞火車站一路用竹竿掛滿了丹麥和德國的國旗,并組織職工用石灰和木炭在地面上畫出巨大的丹德兩國標志,以防日軍轟炸。盡管如此,日軍仍質疑工廠歸屬,不時派兵來廠掃蕩巡邏。辛德貝格和京特與日軍巧妙周旋,并在日本兵企圖對難民營百姓施暴時挺身而出,嚴厲喝止。
為確保難民營內的重傷病員得到及時、有效救治,辛德貝格從南京城內鼓樓醫院聘請了兩名護士,購置了一些藥品和繃帶,在保護區內開辦了臨時醫院。他和京特親自為受傷的難民和傷員進行包扎、消毒。在他們的支持和保護下,江南水泥廠保護區的面積甚至超過南京城內的國際安全區,工廠護廠河和筑壩附近住滿了難民,最多時達到兩萬余人。
辛德貝格曾在上海做過一位外國駐華記者的助手,學會了照相和攝像。在南京期間,他拍攝了許多駭人聽聞的日軍暴行場面,記錄下日軍為通過坦克而殺人填戰壕等殘忍場景。1938年2月3日,辛德貝格冒險進入南京城,向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主席拉貝和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秘書劉易斯·斯邁斯博士遞交了一封控訴日軍暴行的信。拉貝立刻把此信通過不同途徑送到上海,日軍暴行隨即被上海租界的西方報刊公布于眾。
1938年,辛德貝格回到了丹麥。離開中國后,他將在南京拍攝的照片和紀錄片在日內瓦等地展出、放映,并協助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南京委員會主席、美國牧師約翰·馬吉制作了揭露日軍屠殺中國軍民暴行的影片。在1938年第24界國際勞工大會上,他公開放映了馬吉拍攝的影片,當時與會的中國代表團團長朱學范在辛德貝格的護照上題詞,稱其為“中國之友”。
此后,辛德貝格從丹麥移民美國,并加入了美國海軍,作為軍艦大副、船長參加了美日海戰。二戰后,辛德貝格一直在海上漂泊,于1983年在美國病逝,終身未婚。
1938年底,南京水泥廠附近的11名村民聯名向辛德貝格贈送了一幅錦緞,上書“見義勇為”四字,以感謝他的救命之恩。被他救下的南京民眾也紛紛以各種方式表達著自己的感激之情。辛德貝格義舉逐漸成為傳奇故事,在中丹兩國廣為傳頌。
2004年12月17日,辛德貝格故鄉奧胡斯市將當地一種黃玫瑰命名為“永遠的南京——辛德貝格玫瑰”,簡稱“南京玫瑰”。2006年4月,辛德貝格的妹妹、弟弟和外甥女應邀訪問中國,將辛德貝格的100多件遺物,100多幅有關南京大屠殺及江南水泥廠難民營的照片拷貝全部贈送給中國人民(現存于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200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竣工,新建的陳列廳里展出了6幅辛德貝格個人肖像和他當年拍攝的難民營照片等珍貴史料。紀念館和平公園還專門開辟了玫瑰園,“南京玫瑰”在這里生根發芽,茁壯成長,傳承著辛德貝格義士的人道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
(國際問題觀察員 米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