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今年4月訪問亞洲4國,是加強其亞太再平衡戰略的重要舉措,但遭到當地強烈抗議。圖為馬來西亞民眾在美國駐馬大使館外舉行抗議活動。 |
6月19日,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將舉行題為“維持美國在亞太地區持久作用”的研討會,來自美國國會眾議院軍事委員會的兩黨議員將參加研討。數日前,就是在同一場合,美國前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對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連發四問。
不少分析認為,自從美國開始推行亞太再平衡戰略以來,在所謂“不選邊站隊”的說辭背后,美國一系列有明顯偏袒傾向的小動作,已使得亞太地區很不安寧。不僅產生的負面效應越來越多,人力財力的捉襟見肘也日益顯現,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還能走多遠,愈發受到質疑。
“隱蔽力量”推動再平衡戰略
6月9日,布熱津斯基在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一場有關中俄關系研討會上發言時,話鋒轉到了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他說,“為什么要在阿富汗戰爭快要結束的時候,如此著重強調‘軍事轉向遠東’的意義?為什么把重點放在這方面?為什么要在海洋和領土爭議問題上含蓄地傳遞遏制中國的信息?為什么不直接說美國自1905年調停日俄戰爭以來就是遠東的一部分,現在和將來也是遠東的一部分?”
在連發四問之后,布熱津斯基說:“我對美國的建議就是,不參與到任何與中國可能發生沖突的事件中,也不參與任何反華聯盟。”
美國蘭德公司資深政策分析家戴維·施拉帕認為,“無論在美國還是在亞太地區,人們對于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給予了太多關注。當結束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后,美國從中東和中亞撤出是不可避免的。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地區,也是世界經濟不斷增長的中心,因而美國的關注點必然更多地轉向那里。”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國際事務教授阿米泰·埃佐尼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認為,亞太再平衡戰略的確立是基于美國對安全威脅分析的誤判。在他看來,較之中國,中東地區對美國造成了更大的短期和長期安全威脅。然而,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美國很可能加速從中東撤退和向遠東轉移,其原因在于美國安全威脅誤判的背后,還有一股“隱蔽力量”的推動,那就是由洛克希德·馬丁、波音、諾斯洛普·格魯曼等軍工企業與國會議員聯手的利益集團。
埃佐尼認為,這股隱蔽力量之所以合力推動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其重要原因在于加強在亞太地區的軍事部署需要大量更新海、空軍先進裝備的資本密集型投入,而在中東地區打擊恐怖主義戰爭則是人力密集型的軍力投入,美國大軍工企業最主要的經營模式依賴于資本密集型的戰爭準備。目前,在“空海戰”戰略指導下,美國對海、空軍新一代武器和網絡戰所需裝備的投入已經開始。
“沒有遏制”的戰略仍為遏制
值得注意的是,繼續渲染“中國威脅”仍是諸多美國智庫的主要調門。有美國軍方背景的新美國安全中心剛出爐一份題為《戰略與權術:復合型復雜時代的美國日程》的報告認為,美國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復合型復雜安全環境,其中中國“前所未有地”以“令人憂慮”的方式對鄰國持續挑戰是重大因素之一。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資深研究員阿什利·特林斯在日前面世的《沒有遏制的平衡——一個管理中國的美國戰略》報告中認為,中國已成為美國主要戰略競爭者。無論北京是否有意挑戰華盛頓的地位,其經濟繁榮和不斷增長的國家雄心使得這一競爭不可避免。隨著中國實力的上升,美國的權勢相對削弱,進而威脅美國主導的全球秩序基礎。與此前美國所面臨的競爭不同,中國的力量增長源于與美國主導的全球經濟的深度融合。
他表示,曾使美國在冷戰時期獲勝的遏制戰略在今天不可能成功。切斷與中國關系并要求中國鄰國照此行事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操作上均不可能。若在這一競爭上失利將使美國及其盟友的安全和利益面臨不可接受的風險。為避免這一代價昂貴的后果,華盛頓需要對中國采取一種“沒有遏制的平衡戰略”。這一戰略要旨在于增加中國在現存全球體系中的融入深度和運用其權力的成本,最終達到對中國不斷增長能力的平衡。
為此,特林斯向美國決策者提出政策建議:通過增加對中國的鄰國的支持,限制其“敵對能力”,使得美國重獲在印度洋、太平洋自由行動的能力,保持美國全球霸權。
雖然美國一直否認對中國施行遏制戰略,但細忖這一所謂“沒有遏制的平衡”戰略,其實質仍為遏制。
應以和平公正方式解決分歧
對于布熱津斯基對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質疑,施拉帕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認為,再平衡戰略是所有美國政府部門的事情,但軍事層面的情況看起來最為突出。這一方面是因為朝鮮半島和南海、東海不斷緊張的局勢,使得美國在該地區的朋友尋求美國的安全保證。另一方面,較之美國其他政府部門,美國軍方對此做出的回應更為直接。
埃佐尼認為,美中兩國共同利益大于分歧,雙方應該通過和平與公正方式解決分歧,而不應走上沖突的軌道。中國、美國及整個世界將因中美兩國脫離沖突軌道而受益匪淺。他同時警告說,小沖突可以迅速升級。中美雙方都應避免犯戰略錯誤。
施拉帕認為,美國的再平衡戰略和美國認為的中國破壞穩定的行為,都可能將華盛頓和北京拖入一種不斷增強的警惕和敵對的關系之中。即使這一狀況并未導致沖突,但這將使雙方付出巨大代價,其結果是雙方不愿看到的,雙方有責任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本報華盛頓6月17日電)
《 人民日報 》( 2014年06月18日 2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