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立命館大學名譽教授巖井忠熊拿著自己特攻隊員時代的照片。8月1日攝于大津市。(共同社)
人民網8月14日訊 據共同社報道,家住日本滋賀縣大津市的立命館大學名譽教授巖井忠熊(91歲)曾是裝滿炸藥撞擊敵艦的二戰時日軍特攻艇“震洋”摩托艇的駕駛員。巖井稱:“特攻并不是什么高尚的事情。”在戰后69年里,巖井一直在思考:“為什么日本進行了那樣的戰爭?”
1943年12月,當時還是京都大學文學系學生的巖井進入神奈川縣橫須賀市的海兵團。10個月后,巖井聽說“開發出了特殊的攻擊性武器”,便報名參加了很多朋友選擇的特攻隊。事先連目的地都不知道的巖井被送到了以研發“人體魚雷”而知名的長崎縣川棚町的“魚雷艇訓練所”。
巖井在那里看到了僅安裝了汽車發動機的膠合板制摩托艇,摩托艇前部裝有約250公斤炸藥。摩托艇結構簡單,甚至用不上在橫須賀航海學校學到的技術,只要數周就可熟練駕駛。
據巖井回憶,1945年3月,為了阻止美軍登陸沖繩,他和同僚接到命令將上陣。軍隊的命令是絕對的,大家甚至不知道死亡意味著什么。他們被灌輸“如果非死不可,那就在最后時刻給敵人以打擊”的觀念,乘上了搭載震洋摩托艇的運輸船向石垣島出發。
運輸船在奄美大島海域遭到美軍魚雷攻擊。他們從運輸船上掉進大海,在夜晚波濤洶涌的海面上漂流了約3個小時后得救。187名震洋隊員中只有45人獲救。隊伍因此解散,巖井此后沒再登上震洋,而是作為教官培養特攻隊員。
巖井在戰后復學,為了解開日本發動戰爭的理由而開始研究近代史。他說:“在并沒有很大戰功的特攻隊中,許多戰友都死了。”巖井意識到,過去認為是殉國的“大義”其實只是虛構。作為幸存者,巖井開始參加演講活動。
巖井對最近以特攻隊員為題材的小說和電影受追捧的情況表示擔憂。他說:“如果發生戰爭,僅自衛隊隊員是不夠的,應該會實行征兵制。現在的年輕人似乎覺得這與自己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