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7日,上合組織地區反恐機構成立10周年紀念活動在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舉行。 |
2014年8月16日,在內蒙古自治區朱日和訓練基地火車站,來自俄羅斯的參演實兵部隊官兵在歡迎儀式上接受蒙古族傳統迎賓禮。 |
2014年8月21日,塔吉克斯坦參演部隊在“和平使命—2014”聯合反恐軍事演習前期聯合戰術協同訓練中包圍“恐怖分子”盤踞地。 |
2014年5月19日,位于江蘇連云港市新歐亞大陸橋起點的連云港中哈國際物流基地正式啟用。 |
|
資料來源:中國海關 |
9月11日至12日,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將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別舉行。上海合作組織從成立至今,各成員國秉承“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的“上海精神”,務實推動合作,在安全、經濟和人文等領域取得輝煌成就,已經成為頗具影響力和威望的國際組織。面對國際和地區形勢的深刻變化,上合組織如何謀求更大發展,舉世矚目
不斷鞏固的歐亞地區“穩定器”
許濤
此次上合組織峰會的召開,恰逢世界和地區政治力量調整和動蕩時期。美國在中東、中亞、南亞擺出收縮態勢的同時,將亞太地區作為聚集力量的重點;烏克蘭危機撕破了俄羅斯與西方間的最后一層面紗,地緣政治博弈鋒芒畢露;2011年以來,中東政治生態嚴重失衡,政治角逐、教派紛爭、種族矛盾交織激化,“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極端組織猖獗為患;美國及盟國即將完成從阿富汗的大規模撤軍,總統選舉后,阿國內民族和解與政治重構前景充滿變數;中亞地區內部“三股勢力”和國際跨國犯罪團伙沆瀣一氣,在上合組織國家和中亞地區制造的暴力恐怖事件有增無減,嚴重挑戰地區安全,威脅各國社會穩定。
上合組織從成立之日起,就將通過高效務實合作維護地區安全與穩定作為重要職責之一。對冷戰后歐亞地區基本形勢的準確判斷,決定了上合組織在地區安全合作中的優先方向。深入探討區域內外安全,共商維護安全的舉措,必將是上合組織峰會的首要議題。
首先,踐行新型安全觀,推動新安全理念成為歐亞地區各國共識。冷戰后,對新型安全合作模式的探索愿望日益強烈。2001年上合組織正式成立,成為冷戰后國際關系變化的重要標志,也代表著探索新型安全合作的國際關系民主化趨勢。上合組織首倡以相互信任、裁軍與合作安全為內涵的新型安全觀,提供了以大小國共同倡導、安全先行、互利協作為特征的新型區域合作模式。經過10多年的實踐,上合組織結合本地區形勢,將新安全合作理念逐步推向完善。在今年的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峰會上,習近平主席提出,積極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走共建、共享、共贏的亞洲安全之路,這也是對上合組織安全合作理念的重大創新。
其次,建立安全合作專門機構,調配有效資源抵御安全風險。今年是上合組織地區反恐怖機構成立10周年。該機構是繼秘書處后上合組織的第二個常設機構,其成立不僅標志著上合組織機制化發展日趨成熟,也說明了各成員國應對安全威脅和維護地區穩定的堅定決心。成立10年來,該機構在協調各成員國間的執法安全合作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是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反恐法律體系;二是積極開展情報交流工作,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反恐數據庫,提供了各成員國職能部門的協作平臺;三是建立成員國大型國事活動安保合作,該合作機制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啟動,于2012年確定為上合組織成員國大型活動安保合作常設機制,有效保障了如上海世博會、索契冬奧會等重要國際盛會安全進行;四是繼續擴大成員國安全執法合作,根據歐亞地區安全形勢變化,上合組織地區反恐機構決定將打擊毒品犯罪和網絡安全作為新的合作領域,并計劃成立下屬專家組,以有效應對新的共同安全威脅。
第三,舉行多國聯合反恐軍事演習,震懾并防范地區“三股勢力”。從2002年的“演習—01”到今年的“和平使命—2014”,上合組織聯合反恐演習,呈參加國不斷增多、參演軍兵種不斷擴大及演習課目難度不斷提高的特點。今年8月,“和平使命—2014”聯合反恐演習在中國內蒙古自治區朱日和訓練基地舉行,由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5國7000多士兵參加,5個觀察員國和3個對話伙伴國以及60多個國家的駐華武官團觀摩演習,陸軍、空軍、特戰、空降、電子對抗、戰略偵察、測繪導航、氣象水文等各類部隊參演,堪稱上合組織史上最大規模軍演。已經機制化的上合組織聯合軍演,標志著成員國國家關系的空前緊密,而各國武裝力量通過演習不斷提高彼此間的信任與協作程度,在全球和地區宗教極端主義勢力掀起新一波沖擊的今天具有特別的意義。
(作者為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
能源金融等領域合作空間廣闊
劉華芹
上合組織區域經濟合作歷經13年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各國從中得到裨益,進一步增強了合作愿望,目前區域經濟合作正在穩步推進。上合組織早在2003年就通過了《成員國多邊經貿合作綱要》,如今步入第二個10年,今后一個長期而重要的任務就是推進落實組織框架內的務實經濟合作,謀劃開展多邊經濟合作的中長期發展規劃。
一是能源領域合作不斷深化。能源產品貿易規模不斷擴大。最引人注目的是2014年5月中俄簽署了為期30年、總金額4000億美元的天然氣購銷合同。自2018年起,俄方年供氣量將達到380億立方米。與此同時,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C線正式投入運營,年輸氣量為250億立方米。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D線將于2014年秋季開始鋪設,預計2016年底投入使用,屆時自土庫曼斯坦向中國的年輸氣量可達到250億—300億立方米。
能源合作向深加工方向發展。石油和天然氣上中下游一體化合作是未來能源合作的重要方向。由中方融資,在哈薩克斯坦建立了原油加工項目、大型化肥廠等。中塔石油冶煉廠正式動工,可滿足塔吉克斯坦市場對石油冶煉產品的需求。中石油以參股形式獲得烏茲別克斯坦卡什卡達里亞州化工廠建設項目股份,從事石化項目生產。這些項目基本填補了這些國家的產業空白,促進了各國產業結構調整。
清潔能源成為新的合作方向。中俄之間正在探討在核能、水電領域開展合作。俄羅斯水電公司和中國電建集團商定向俄羅斯小型水電站發展投資35億到50億美元。此外,中哈及哈俄之間商討開展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領域合作。
二是金融合作成為亮點。各方強調加強對話,擴大財金合作,深化區域經貿聯系,并提升本地區在世界經濟中的作用。各方還在討論組建上合組織發展基金(專門賬戶)和上合組織開發銀行等問題。各方商定,進一步促進區域貿易和投資發展,提高應對外來不利沖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
融資規模不斷擴大。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訪問中亞期間,簽署了一系列合作協議,包括未來中方將向烏茲別克斯坦投資77億美元,向吉爾吉斯斯坦投融資30億美元用于雙邊投資項目建設等。2014年5月,中哈簽署多項融資協議,哈薩克斯坦開發銀行與中國開發銀行在上合組織銀聯體框架下簽署5億美元的授信總協議,用于對哈非資源領域項目投資,中國進出口銀行將為哈開發銀行提供10億美元上合框架內優惠貸款,用于奇姆肯特煉廠改造項目。
成員國間簽署本幣互換協議。2011年,中哈和中烏分別簽署總額為70億和7億元人民幣的本幣互換協議。2014年8月11日,俄羅斯中央銀行和中國人民銀行就本幣互換協議達成一致。
金融合作形式日趨多樣化。2009年5月,中哈兩國間的首個商業基金“中信卡森納直接投資基金1號” 正式組建,2012年中俄投資基金正式運行。2014年中俄兩國成立了獨立的聯合評級機構,對兩國投資項目情況進行評估,未來逐漸為其他國家提供評估服務。中國銀聯計劃未來3年在俄發行200余萬張卡,同時協助俄方建立本國支付系統。這些新的金融合作形式促進了區域投資的發展。
三是農業合作正在起步。2012年,上合組織第二屆農業部長會議審議通過《上海合作組織政府間農業合作協定(2013—2014年農業合作計劃)》。中方倡議,成員國應不斷完善農業合作機制,加強糧食安全合作;推動農業信息共享;推動農業科技交流合作;持續推動企業參與合作等。中國農業機械維修中心在塔吉克斯坦成立,中方還將在塔建立高技術含量的農業示范項目、進行良種培育等。吉爾吉斯斯坦正探討向中方出口農產品等問題。
除上述領域外,上合組織各成員國在加工制造業、物流服務業、交通基礎設施及園區建設等領域也開展了廣泛合作,使區域經濟合作不斷深化。
。ㄗ髡邽樯虅詹繃H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
為發展打牢民意和社會基礎
楊進
人文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日益成為上合組織發展的重要支柱。人文合作不僅受到成員國越來越多的重視,合作成果也日趨豐富。2014年,這一趨勢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夯實。
根據習近平主席和普京總統2013年3月達成的共識,中俄兩國政府決定于2014年至2015年互辦青年友好交流年。今年在該框架下,兩國從政府部門到民間組織積極行動,開展了內容、形式豐富的青年文化活動,各種中俄文化節、藝術節、文學講座在兩國成功舉辦,吸引了兩國人民特別是青年人的極大關注和積極參與。
在中亞成員國中,以上合組織為框架的各種雙邊和多邊文化交流同樣精彩紛呈。中國駐哈薩克斯坦大使館今年春節期間拉開了“2014年哈薩克斯坦中國文化日”活動序幕,“我與中國的故事”征文活動也得到了哈青年踴躍參加;中國駐烏茲別克斯坦大使館主辦的“長青杯”中烏知識競賽和“我和新時代的絲綢之路”征文比賽取得圓滿成功;“2014年吉爾吉斯文化之夜”“邂逅高山之國——塔吉克斯坦文化展”“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軍樂節”等系列活動,增進了中國與中亞成員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深厚友誼。
上合組織重視青年工作。按照承諾,中國政府今年繼續增加面向成員國青年學生的政府獎學金留學生名額,到中國留學的成員國大學生數量迅速增長;上合組織大學各成員國項目學校積極工作,項目學校之間的交流和合作蓬勃展開;“2014年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和對話伙伴國大學生暑期游學活動”等青年文化交流項目獲得良好的社會反響。
當前,上合組織框架內的人文合作已經從官方主導逐漸走向民間,吸引越來越多的民間機構和人士參與其中,涉及文化、衛生、教育、體育、旅游、影視和科技等多個領域,極大地豐富了人文合作層次和內容,為成員國之間夯實全方位合作的民意和社會基礎做出了重要貢獻。
。ㄗ髡邽橹袊缈圃憾砹_斯東歐中亞研究所副研究員)
本版圖片除注明出處外由新華社發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14年09月11日 2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