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性改革,解決世界難題的良方(聚焦G20杭州峰會·成果展望)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明顯冷卻。各國經濟潛在增長能力下降,結構性問題已成為阻礙世界經濟強勁、平衡、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如何破解這一難題,成為全球關注焦點。
2015年11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發表主旨演講時點明“藥方”:要解決世界經濟深層次問題,單純靠貨幣刺激政策是不夠的,必須下決心在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方面作更大努力,使供給體系更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
國際社會對二十國集團(G20)杭州峰會寄予厚望,期待杭州峰會推動各成員在結構性改革方面采取切實行動,邁出堅定步伐,挖掘全球增長新動力,促進世界經濟復蘇。
刺激政策效果式微,結構性改革共識逐漸增強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至今已近8年,全球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增速僅為3.5%,低于危機前5年的平均值1.6個百分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日前發布報告,呼吁G20成員通過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結構性改革促進需求增長,同時采取措施解決債務高企問題。
“盡管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許多國家出臺經濟刺激計劃,并在短時間里實現經濟增長,但當刺激計劃結束后,經濟增速也隨之回落。”德國柏林經濟研究所國際經濟學研究部主任克里斯坦·德瑞格爾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經濟刺激政策所能起到的作用已達到極限。
阿根廷戰略計劃研究所所長豪爾赫·卡斯特羅認為,導致全球經濟復蘇疲弱的原因,既有周期性因素,更源于全球潛在產出下降、有效需求不足、結構性改革滯后等結構性因素。
“結構性改革是許多國家提振經濟的唯一政策選擇。”亞洲開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樸東炫認為,許多國家的利率已處于非常低的水平,而政府債務依然高企。這使得結構性改革,如讓勞動力市場更加靈活或改革國有企業等,成為走出困境的唯一選擇。
深化結構性改革是有效應對全球經濟中長期挑戰的根本手段,核心是矯正各種扭曲,改善資源配置,這不僅涉及各國結構調整,也涉及國際金融機構的調整,如打破歐美國家長期壟斷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格局等。“作為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平等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重要機制,G20必須對全球經濟面臨的問題做出反應,解決當前困難的答案是深化結構性改革。”豪爾赫·卡斯特羅指出。
為合作找到“最大公約數”,中國貢獻有目共睹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研究表明,經過科學設計的改革既能產生積極的長期效應,短期內對經濟也有很好的拉動作用,而且還能實現經濟的包容性增長。
近年來,G20推出約800項結構性改革政策。然而,經合組織此前發布的報告顯示,國際金融危機后,各國雖然意識到深層次結構問題是危機的主要根源,但改革進程卻十分緩慢。韓國中國經濟金融研究所所長全炳瑞指出,結構性改革之所以在不少國家難以推動,原因在于各個國家的狀況和立場不同,政策協調難度大。
中國強調改革特別是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性,推動主要經濟體就此形成新的共識,合力把世界經濟重新拉回到強勁復蘇模式。在中方推動下,今年杭州峰會前G20共舉行3次財長和央行行長會、4次財政和央行副手會,為促進全球經濟增長出謀劃策。
結構性改革頂層設計的出爐,是財長和央行行長會達成的最重要成果之一,確定了結構性改革的九大優先領域和48條指導原則。這表明,G20就最重要的改革領域和原則找到了“最大公約數”,有助于從根本上實現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
中國曾多次在G20峰會上發揮關鍵作用,包括在2008年華盛頓峰會之際帶頭推出財政刺激措施,遏制了金融危機蔓延;在2009年倫敦峰會期間率先承諾支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擴大融資,穩定了世界經濟信心。“中國方案是負責任的全球方案,能夠應對全球性挑戰,國際社會需要認真對待,與中國一起共同應對挑戰。”印度中國研究所副主任鄭嘉賓相信,在中國的努力下,杭州峰會將成為推動全球經濟發展的盛會。
擔任2016年G20主席國后,中國成功重啟沉寂多年的國際金融架構工作組,以新興市場深度融入國際金融體系并發揮更大作用為主線,推動全球經濟治理改革。印度尼西亞國家科學院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奴古荷指出,全球性挑戰、全球公共產品和全球協調行動需要全球性治理和稱職、有效的全球性機構。有必要根據世界經濟發展形勢,不斷完善和改革國際經濟治理體系,提高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發言權和代表性。在對世界經濟進行結構性改革時,世界歡迎中國繼續發揮建設性作用。
自身成功具有示范效應,中國發展描繪著世界的方向
今年以來,在世界經濟增長持續低迷的背景下,中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保持在合理區間,今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7%,經濟結構更加優化,消費和服務業已經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新業態等新經濟快速增長,產業轉型升級快速發展。《華爾街日報》稱,從各項經濟指標來看,中國工業運行狀況持續改善。路透社則從一系列數據中看到“中國平衡經濟的努力正在取得成果”。
中國的發展描繪著世界的方向。與發達國家經濟和產業結構調整后的發展歷程對比看,中國調結構不僅能產生助力經濟增長、提高產業效能等預期效果,還將在“中國制造2025”所指向的高端制造業領域為全球經濟帶來新的增長需求,在關鍵時刻為穩定全球經濟作出了巨大貢獻。全炳瑞認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十分重要,也備受全世界期待。
“許多國家缺乏結構性改革的決心,與此相比,中國是唯一的例外。”豪爾赫·卡斯特羅說,中國積極鼓勵創新創業,許多新的產業正在出現,特別是可再生能源、互聯網、機器人等領域,投入巨大,成就明顯,為結構性改革確立了良好的參照體系。
鄭嘉賓贊賞中國一系列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頂層設計。他說,受限于經濟問題的政治解決,全球經濟結構性改革步伐緩慢,在這一點上中國是先行者。一個擺脫了舊增長模式、創新發展的中國,將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穩定動力。
大家一起發展才是真發展,可持續發展才是好發展。通過落實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創立亞投行等舉措,中國正進一步與世界分享中國的經濟成果。“中國更加有系統地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分享30多年來的改革發展經驗,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顧清揚認為,中國可以在推進新一輪的全球化和自由貿易、協調各國宏觀經濟政策、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更大程度上發揮新興市場國家作用以及推動非洲和不發達國家的工業化等方面貢獻更大力量。
“今日俄羅斯”國際新聞通訊社政治觀察家德米特里·科瑟列夫認為,通過為G20峰會制定全球經濟治理綱領,中國有望把G20變成可容納諸多計劃運作的強大全球機制。中國經濟的穩健發展態勢,以及中國政府的嶄新發展理念和實踐,對全球經濟具有重要的提振作用和標桿意義。中國以開放思維重塑新格局,不斷凸顯對全球經濟治理的“中國擔當”。
(本報北京、柏林、布宜諾斯艾利斯、曼谷、首爾、新德里、雅加達8月14日電 記者王新萍、白陽、馮雪珺、范劍青、俞懿春、陳尚文、苑基榮、席來旺)
《 人民日報 》( 2016年08月15日 03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