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時報就G20發表社論:中國為全球治理注入正能量
人民網巴黎9月6日電(王芳) 歐洲知名華人媒體《歐洲時報》6日發表社論稱,杭州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將留在世人記憶中,不僅有杭州的美景和中國人的好客,還有中國對于全球治理的理念與實踐的貢獻”。社論摘要如下:
這屆峰會舉行之時,世界局勢不容樂觀。8年前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及接踵而至的經濟危機使許多國家和地區至今未能恢復元氣,與此密切相關的戰爭、難民危機和恐怖主義呈現愈演愈烈之勢,即使是發達國家也因曠日持久的蕭條而面臨極端政治勢力崛起的巨大壓力,而這種壓力又成了形形色色保護主義的推手,使世界經濟復蘇更加困難,政治和經濟有陷入惡性循環的危險。顯然,世界亟需擺脫蕭條、重新振作的“藥方”。
在以“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的G20開幕式發言中,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就世界經濟提出的宏觀協調、創新發展、全球治理、自由貿易及可持續發展5點主張可謂對癥下藥,獲得了參加峰會各方廣泛的共識,其中創新推動及包容性增長的理念更是得到了普遍的點贊,前者涉及了經濟發展的動力,后者則針對日益嚴重的不平等現象提出治理建議。
從習近平的5點主張可以看出,中國主張,G20應從危機應對機制向長效治理機制轉型,應當著眼于未來。中方的這一觀點,顯然基于自身的經驗與現實,但更主要的是針對世界現實的考量。眾所周知,G20受命于2008年金融風暴之后的危機之中,在美歐經濟受到嚴重沖擊的情況下,將原先的“富國俱樂部”七國集團(G7)擴大到20國集團,無論從人口和經濟總量來看,G20都遠比G7更具代表性,也更適于有效應對危機。在世界經濟滑向懸崖之時,中國推出大規模的重振措施,不僅繼續推動了中國經濟的增長,也為世界走出危機作出了貢獻。但是,時至今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應急機制顯然不再適合世界經濟的現實,更何況僅憑中國一國之力,不可能充當世界經濟的永動機。中方因此而建議G20應當“從側重短期政策向短中長期政策并重轉型”,應當以新的方式推動世界經濟的發展。
本次杭州峰會中方提出的另一值得關注的主張是“夯實機制保障”。習近平對此作了生動形象的說明:“我們應該讓二十國集團成為行動隊,而不是清談館。”確實,再好的理念不落到實處,終究只是空談,而現實中的危機則不僅不會因空談而消失,反而會日趨嚴重。以G20創始之初就提出的金融監管為例,有關各方提出了無數的建議,但沒有落實機制的保障,加上各方利益的掣肘,監管至今仍無法真正落實,以至于相關的實體經濟、創新難獲投資,貧富差異繼續擴大等重大問題始終無解。因此,希望有效推動世界經濟者,應當舉雙手贊成中方的這一主張,使全球治理邁出真正的一大步。
毋庸諱言,鑒于中國日益積極地參與全球治理,并在G20這一機制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并非所有大國都會熱心推動“夯實機制保障”。這一點,從部分國家毫不隱諱地表示要利用“跨太平洋伙伴關系”(TPP)壓制中國就可見一斑。但從世界命運共同體的角度來看,利用跨國機制去壓制中國顯然是不符合大多數國家和人民利益的負能量,而中國通過廣泛征求意見、尋求共識、然后去推動全球治理的做法則是有目共睹的正能量。這一正一負,相信世界輿論自有公論。
全球化進程曾大大縮小了國與國、地區與地區之間的差異,但同時也加劇了各國、各地區內部的貧富差異,全球治理面臨嚴峻的挑戰。為此,G20杭州峰會制訂了迎接重大挑戰的規劃,我們期待這些規劃能夠為推動世界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