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系列无码专区视频,黄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A级毛片免费观看完整,东京热TOKYO综合久久精品

人民網
人民網>>國際

中越友誼,在光陰中流淌

2018年02月04日06:0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上世紀50年代,越南政府將一些越南兒童送到中國讀書。圖為接收越南學生的廣西桂林育才學校舊址。資料圖片

胡士達(左)向廣西電視臺贈送一本校友回憶錄合集《廬山—桂林 一生難忘》。蘇 宇攝

時間像一陣陣微風,總在不知不覺間吹散往事的足音。時間又像岸邊的礁石,雨浪拍擊后至真至醇的底色恒在!這是一群有著傳奇故事的老人,他們的一生都和中越兩黨兩國的命運緊緊連在一起。靜水深流,無論境遇如何變遷,不管人生怎樣起伏,他們心中那條河流一直在默默流淌。今天,讓我們一起追隨他們的腳步,聆聽光陰的故事。

現任越南胡志明市越中友協副會長的陳抗戰,雖已進入古稀之年,但嗓音洪亮、風度瀟灑,翩翩風采不減當年。他的西裝上衣上,總是別著一枚越中兩國國旗圖案的胸針。

陳抗戰的父親陳子平在越南近代史上赫赫有名,早年追隨胡志明主席參加革命,戎馬一生,是越南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開國元勛。1948年越南人民軍首次授銜,陳子平便位列其中。1950年,越南在中國云南建立了第一所陸軍學校,陳子平擔任首任政委,該校為越南人民軍培養了1萬多名高級干部。

陳抗戰1950年來到云南,入讀云南八一小學幼兒園。1954年他轉去桂林。由于很小就到中國,學會了中文。直到今天,中文仍很流利。陳抗戰對周恩來總理印象很深刻,父親去世時,周總理親自給時任越南總理范文同發來唁電。母親也曾到北京養病,鄧穎超還請他們吃過飯。后來周總理訪問越南,他和歡迎的人群一起站在巴亭廣場上迎接。“我記得特別清楚,那天胡伯伯(志明)和周總理站在主席臺上,胡伯伯指著自己身上的毛衣說,這是周總理的夫人鄧穎超送給我的。我當時聽到這一席話,感覺特別親切。”陳抗戰告訴筆者,當時越中兩黨兩國關系就像胡伯伯和周總理的個人關系一樣親密無間,就像一家人。

陳子平后來擔任過駐華大使。毛澤東主席最后一次接受外國使節遞交國書,就是陳子平赴任時遞交的國書。“擔任駐華大使期間,我父親參與了當時越中兩黨兩國間的重要外交活動。我希望越中兩國人民能夠永遠保持友好關系,在有生之年,我會一直把友誼事業做下去。”

67歲的裴光榮是一名退役越南人民軍少將。烽火年代,青春少年即投身戰場、抗敵救國。從硝煙中走來,退休后抖落征塵,依然難忘中國母校情懷。

1967年1月,16歲的裴光榮被越南黨和政府送到中國廣西桂林阮文追少年軍校上學。1968年結束學習,回國參加抗美救國戰爭。“當時,桂林一中選派老師為我們安排生活,讓我們安心學習。我對那段生活印象特別深刻。”裴光榮陷入了難忘的回憶,“那時,中國正處于社會主義發展的困難時期,人民生活很艱苦。而我們的生活條件比中國老百姓要好很多。他們把自己舍不得吃的、用的都給了我們,從各個方面給予我們這些越南孩子家一樣的關懷。記得剛到桂林時,很多同學得了腦膜炎,桂林當地醫院就把醫療設備搬到學校里為我們治療,經過兩個月的醫治,同學們都痊愈了。少數病情嚴重的同學還被送到北京繼續治療。”裴光榮向筆者動情說道,桂林人民就像他的親人,后來他多次組織同學們重返母校,看望以前的老師、同學和當地鄉親。

還有一件讓裴光榮特別感動的故事:2007年,他組織越南同學重訪桂林。訪問期間,一位同學突發心肌梗塞,桂林朋友用最快的速度把他送到醫院。由于他們當時都沒有帶足夠的現金,中國朋友自發為生病的同學捐款。桂林一中的校長還帶領全校學生不吃早餐,將省下的早餐費捐給這位越南朋友。當地一些參加過抗美援越戰爭的中國老兵得到消息也趕來捐款。“這一次,讓我又想起了當年那段越中情誼深、同志加兄弟的難忘歲月。”

裴光榮告訴筆者,“我們應該讓兩國和兩國人民的友好關系一直保持下去,我們所有人都應該為之努力奮斗。”

72歲的胡士達退休前是一名建筑工程師。每當回想起早年在桂林的學習生活經歷,胡士達總會忍不住落淚,想念自己的中國媽媽——鄧海棠。

那年,年少的胡士達不慎墜落池塘,生死攸關時,是鄧海棠醫生將他救活。“我的命是鄧媽媽給的,鄧媽媽就是我的中國媽媽。”胡士達告訴筆者,鄧媽媽后來認他為干兒子,實現了他長久以來的心愿。“其實鄧媽媽不只是我一個人的媽媽,她救治過很多越南孩子,是我們越南學生心中共同的媽媽”。2015年,鄧海棠去世,胡士達未能前來送終,這成為他心中永遠的遺憾。

1969年,剛剛20出頭的陳文慈被越南教育部派到廣西桂林留學,一直到1975年回國。他是當時在桂林的越南學生里待得最久的,“我對桂林和那里的人民非常有感情。”

從2000年開始,陳文慈陸續組織越南學生到廣西學習中文。對于他來說,每次回桂林母校,不僅是看望老師和同學們,更重要的是感謝桂林人民。“我一直覺得,如果沒有親口對桂林人民說一聲‘謝謝’,我的心一生都會不安。我永遠銘記桂林人民對我們的感情,永遠也忘不了桂林和桂林人民。”

時至今日,每當有關于越中友好的消息,陳文慈都會第一時間告訴老同學們,“我們當年在桂林一起上學的同學建立了臉書群,常常交流。只要有機會,我就要為越中友誼做貢獻。我將為越中友誼做貢獻視為我的責任!”(楊 曄)

《 人民日報 》( 2018年02月04日 07 版)

(責編:白宇、常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