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嬴:中日未來民間交流仍具廣闊空間
由中華日本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辦的《日本藍皮書(2018)》日前在京發布。
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社會研究室研究員金嬴在藍皮書中指出,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心相通在于常聯系。當前中日旅游,尤其是中國赴日游客增幅明顯,對增加兩國公眾相互接觸、改善印象發揮了積極作用。在此基礎上,中日兩國的人文交流與媒體交流還有待拓寬拓深,形成多軌并行、多元發力的新局面,推動中日民間感情升溫。
在中日兩國兩千年交往史中,人文交流始終發揮著重要的作用。20世紀80年代日本三千青年訪華,成為戰后中日關系史中的佳話。近年來,隨著中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批游客赴日觀光旅游。據日本觀光廳發布的數據,2017年訪日中國大陸游客達到735.6萬人次,名列首位,臺灣465.4萬人次,香港223.1萬人次,中國游客全年共計1415萬人次,占據日本旅游市場的半壁江山。2017年“中日關系輿論調查”結果表明,訪日中國游客的增加使日本公眾有機會直接接觸普通中國民眾,提升了對中國的好印象。但從總體上看,兩國公眾的絕大多數尚不具有這種親身體驗對方國家或直接與對方國家的民眾交往的機會,中日未來的民間交流仍具有廣闊的空間。
也應注意到,一方面,中日公眾對目前的民間交流都認為重要(2017年“中日關系輿論調查”,中國受訪者占71.5%,日本63%);另一方面,雙方又都認為現狀不夠活躍(中國56.3%;日本39.8%,另有38.7%表示“說不清”)。因此,如何從旅游這種淺層次接觸向人文交流這種深層交往發展,是目前擺在中日民間交流方面的一個迫切課題。
中日之間的文化交往源遠流長,對推動兩國人文交流與文明互鑒、發掘和發展東亞文化價值觀,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在經濟共同體之后,文化共同體的構建是大勢所趨,也是通向東亞乃至亞洲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經之路。在互利合作、和平發展的過程中,雙方應共同推動中日人文交流的渠道更加暢通、平臺逐步多元、內容和形式日趨豐富,在日積月累的過程中形成一批為雙方公眾喜聞樂見的人文交流品牌;既增進雙方在傳統文化以及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交流,也在美術、音樂展演、大型體育賽事舉辦和重點體育項目等現代文化交往方面加強合作。
此外,對于大多數無法直接接觸的公眾來說,媒體的作用至關重要。2017年“中日關系輿論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兩國公眾(中國86.8%,日本86.8%)通過本國新聞媒體獲得關于對方國家和兩國關系的信息。但是,在新聞媒體對改善兩國關系和促進兩國民眾相互理解方面,所做的還不盡如人意。當前,中日關系正處于又一個關鍵時期。對于中國來說,要思考的是如何正確、全面認識日本經驗對于日方來說,要思考的是如何正確、全面認識中國機遇;對于兩國來說,要思考的是如何以中國機遇+日本經驗為地區和全球繁榮與穩定做出貢獻。在此過程中,媒體能夠也應該發揮重要作用。雙方應結合當前的新形勢,推動廣播影視、出版機構、新聞媒體開展聯合制作、聯合采訪、合作出版,促進雙方的影視節目互播交流,加強圖書、影視、文藝演出 等領域的專項交流與合作。
在今天,新媒體日益成為人們須臾不可離的交往手段,因此還要加強“互聯網+人文交流”的廣泛合作,實現實體交流與虛擬交流的相互補充和良性互動。在這個過程中,媒體需要增加對普通人和平常事的報道,以此講好生動可感的中國故事和日本故事。實現這種媒體合作的機制化和日常化,把各自國家主張的“大道理”與相互間民生、民情、民心的“小道理”緊密結合在一起,將增加雙方民眾的親切感和認同感,在促進“民心相通”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參見《日本藍皮書:日本研究報告(2018)》,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4月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