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精神”為經濟全球化提供新的精神動力(大家手筆)
|
“一帶一路”建設蘊含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絲路精神,為推動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提供了新的精神動力。
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時指出:“古絲綢之路綿亙萬里,延續千年,積淀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這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在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的背景下,“一帶一路”倡議及其所蘊含的發展理念和實踐邏輯,為破解經濟全球化面臨的困境提供了具有可行性的中國方案,為眾說紛紜的經濟全球化指明了新的前進方向。實踐愈發展,人們就愈發認識到,“一帶一路”建設作為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更好造福各國人民的國際合作平臺,必將成為解決舊的經濟全球化弊病的制勝之道,其蘊含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為推動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提供了新的精神動力。
當前,經濟全球化正處在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在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之后,由西方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的弊端日益顯現。由于跨國資本過度追逐利潤,漠視經濟發展的普惠性,造成世界各國之間發展不平衡。而在受益于經濟全球化的發達國家內部,由于巨額利潤流向少數資本所有者,也造成了財富分配不均日益加劇的問題。近年來,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在民粹主義煽動下,一些西方國家及其民眾將自身面臨的問題歸結為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后果,一時間逆全球化聲音甚囂塵上,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日漸抬頭、愈演愈烈。盡管經濟全球化出現了這些不和諧的聲音,但并不意味著經濟全球化的終結。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在順應經濟全球化這一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的同時,突破了長期以來西方主導的舊經濟全球化形成的利益格局,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合作共贏方向發展,開辟了經濟全球化新境界,這無疑得益于“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
“和平合作”是新型經濟全球化的主旋律。“一帶一路”建設是為不同國家、民族之間互聯互通架構的橋梁,它弘揚“和合文化”,強調國與國之間不是敵人和對手,而是朋友和伙伴,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能“交而惡”,彼此要多拆欄、少筑墻。“一帶一路”建設把對話協商作為“黃金法則”,不斷深化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交流合作,形成命運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將政治關系優勢、地緣毗鄰優勢、經濟互補優勢轉化為務實合作優勢、持續增長優勢、共同發展優勢。
“開放包容”是新型經濟全球化的精神支柱。“一帶一路”建設不是要關起門來搞小圈子,更不是要搞“中國俱樂部”,而是大力弘揚開放包容精神,以世界眼光兼收并蓄、博采眾長。同時,以海納百川的精神,承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在文化習俗、發展道路、政治制度等方面的不同選擇,既不搞拉幫結派,也不搞強買強賣和零和游戲,而是求同存異、兼容并蓄、共生共榮,實現共同發展繁榮。
“互學互鑒”是新型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動力。“一帶一路”建設倡導在尊重文明多樣性、道路多樣化和發展水平不平衡等基礎上各國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優勢互補,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推動各國之間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依存,共擔發展責任,共推文明進步,共同為世界和人類未來負責,共創世界和人類美好明天。
“互利共贏”是新型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結果。“一帶一路”建設基于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和地區互惠合作,攜手應對世界經濟面臨的威脅和挑戰,共同謀劃各方都能夠獲得的利益和福祉,開創發展新機遇,造就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形成發展新成果。“一帶一路”建設不僅著眼于中國自身發展,而且強調把中國發展同其他國家發展結合起來,把實現中國夢同實現其他國家人民的夢想結合起來,其結果必然是世界各國之間的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有利于世界各國人民不斷朝著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方向邁進。
(作者為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咨詢委員會主任)
本版制圖:張芳曼 馬 杰
《 人民日報 》( 2019年01月17日 0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