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獨家專訪北京世園局副局長葉大華:
北京邀約世界 共享生態之美
施工中的中國館 |
永寧閣即將竣工 |
施工中的國際館 |
長城腳下,媯水河畔,占地503公頃的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簡稱北京世園會)園區靜臥于此。4月29日,一場以植物為主角的綠色盛會將在這里拉開帷幕。
162天會期、11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書面確認參展、1200種植物展出……北京世園會滿懷對自然的敬畏與對世界的誠意,為中國、也為世界的生態文明建設獻上一份禮物。
這將是一次中國美與世界美的奇妙融和。不同緯度、不同濕度下生存的植物在此競相生長,各個展館匯聚匠心,凸顯了美美與共、和而不同的生態理念。
“世園會不只是一項物質層面的綠色工程,更是一項倡導生態文明的心靈工程,世園會將建設成為一片愉悅人們心靈的綠色家園。”北京世園局副局長葉大華1月25日在接受本報記者獨家專訪時指出,世園會的意義不僅在于園藝產品的展示,更在于春風化雨的教育意義。葉大華希望,北京世園會能在人們心中播下生態保護、共建綠色家園的種子。
雖由人作 宛自天開
記者:自1999年昆明舉辦A1類世園會后,時隔20年,世園會又一次來到中國,花落北京。北京世園會以生態優先為理念,在哪些方面體現了中國的生態智慧?
葉大華:北京世園會的規劃者和建設者們,從古人的生態思想中汲取營養:園林巧于因借,精在體宜;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中華傳統文化歷來強調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規劃之初,北京世園會便定下了“生態優先,師法自然”的理念。
留樹、增綠、添彩,北京世園會園區內留下了近5萬棵原生樹,增種5萬棵喬木和13萬棵灌木。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園區專門為鳥類遷徙棲息路線改造了一片濕地,吸引了更多鳥類、兩棲類動物、昆蟲等生物棲息。建設“海綿園區”,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園區的自然積存、滲透和凈化。克服施工困難、防范混凝土凍害、保留現狀植被資源不被破壞,北京世園會向世界展現了落實生態優先理念的決心與行動。
在北京世園會園區內,正在建設中的世園會標志性建筑——中國館,宛如一柄如意安置于一片寧靜之中。效仿先人“巢居”“穴居”的古老智慧,中國館是一座會呼吸、有生命的建筑,綜合利用雨水收集、生態滴灌等技術,實現能源循環再生。由94把“花傘”簇擁而成的國際館,如同一片花海飄落在園區。設計師有意識地淡化了建筑形象,使建筑與自然和諧共融。整個展館利用建筑遮陽、自然通風、太陽能光伏發電、蒸發冷卻降溫、滴灌和雨水回收利用等可持續技術,變得綠色、環保、低能耗。植物館則以植物根系為靈感,龐大的垂墜根系向下不斷蔓延,將植物原本隱藏于地下的強大生命力直觀呈現給參觀者。
在這里,北京世園會宛如中國通向世界的一扇綠色窗戶,向世界展示中國的生態之美。
花為媒融東西
記者:據了解,11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將參展此次北京世園會,東西方豐富多彩的生態文化將如何在此次世園會上交相輝映?
葉大華:20年后,中國又一次舉辦世園會。歷時3年半、確立了15個規章和參展合同范本,北京世園會依照《國際展覽會公約》,以世界眼光、國際一流的標準展開高質量建設。國際展覽局副主席、規則委員會主席博格曾給予高度評價:“中方籌辦工作的專業、高效,對今后A1類世園會的規章編制工作具有良好的示范引領作用,樹立了A1類世園會籌辦工作的新標桿。”
北京世園會不只是中國生態魅力的單向展示,更是國際生態交流的雙向平臺。以園藝展覽展示為平臺,以花為媒,北京世園會體現了世界各國對于美好生態環境的向往。
以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為背景,選用絲綢之路景觀帶沿線的植物,兩位英國設計師構建起“新絲綢之路”花園。他們想借此園表達——中國正在以新的貿易路線、交通運輸方式和各類交流。
來自美國的設計師喬治·哈格里夫斯和他的團隊帶來“東西園”,他們嘗試尋找東方與西方園藝空間里的“和而不同”。兩國共有的植物、同科屬植物的不同品種齊聚于此,形成獨特的濕地景觀。
東西融合的創意在丹麥設計師安德森打造的“Yuan”中得到更進一步體現。他和他的團隊借鑒中國山水畫前景、中景、后景的布局,用石、光、水、風、木、人等元素,來定義新的園林。在解讀中國傳統哲學、美學的基礎上,安德森試圖通過獨特的現代設計語言,探索人與自然的關系。
在日本著名設計師石原和幸先生設計的“桃源鄉”展園中,中國古文名篇《桃花源記》中親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和設計師年少時銘記于心的故鄉里山風景將疊加呈現。設計師表示,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桃花源。綠色可以將世界各國人民相連。
三個月后,各國展園將齊聚北京世園會,形成美美與共、和而不同的大格局。不同的設計理念,各異的植物構成,貫穿其中的是大家對綠色生活和美麗家園的共同追求。
讓自然感動心靈
記者:如今,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提升,您如何看待北京世園會在精神層面帶給人們的價值和作用?
葉大華:北京世園會將是一屆富有時代氣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園藝盛會,也是一次分享歡快體驗、舒心舒適的聚會。我們著力打造綠蔭下的世園會,為游客提供舒適凉爽的游覽體驗。同時,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智能終端顯示、機器人人機交互、納米發電技術、分子育種等信息技術和高新科技,實現購票、交通、觀覽互動體驗、餐飲、導覽服務的智能化、便捷化。通過世園會的舉辦,推動園藝走進大眾生活,引領人們用園藝裝點居室、裝點街巷、裝點城市,成為愉悅我們心靈的家園。
北京世園會倡導“讓園藝融入自然,讓自然感動心靈”的理念,希望通過園藝融入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宜居生存空間。美麗家園是用文化滋養心靈的家園,是環境友好型的家園。人們精神上的宜居,是自然環境、建筑、山水、詩畫、楹聯、戲曲、雕塑等多種藝術形式的綜合表達。作為“長城腳下的世園會”,北京世園會將表達自然與人文景觀的完美融合,為構筑人類理想中的心靈家園和宜居環境提供絕佳條件。
北京世園會希望能夠在人們心中播下生態保護、共建綠色家園的種子。中國館會后可轉型為國家級生態博物館,園區將轉型為區域性大型生態公園,成為休閑好去處、教育好課堂。媯河南岸自然生態展示區探索建設生物多樣性示范區,保護好原有的棲息地,開設生態林窗,水中有魚、林中有鳥。借勢冬奧會的群眾對冰雪運動的廣泛參與,打造全天候京西北黃金旅游帶的新熱點。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也是物質與精神雙豐富的現代化。
世園會作為展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成果、促進綠色產業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重要舞臺,是弘揚綠色發展理念、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和居民生活方式轉變的重要契機,是建設美麗中國的生動實踐,更是一次對人們心靈的洗禮。此次北京世園會不僅是一場世界性的園藝展示博覽會,更將為人類留下一份珍貴的禮物——一顆欣賞自然、尊重自然、珍視自然的種子。當數以千萬計的參觀者走進園區,賞百園之園、讀植物全書、上生態課程、享智慧體驗,享受親近自然的愉悅時光時,綠色、低碳、環保將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生活方式,綠色產業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