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欣賞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人民論壇)
兩河流域種下的小麥,長江沿岸播撒的稻種,為農業文明揭開序幕;古中國創造負數,阿拉伯人最早測出子午線長度,先民用數學建構生活的秩序;楔形文字寫就的情詩,玄武巖上的《漢謨拉比法典》,竹簡中的《論語》,成為澤被后世的思想力量……紀錄片《亞洲 文明之光》,通過對亞洲各國悠久燦爛、參差多態的文化景觀的精彩展現,生動詮釋出“每一種文明都是美的結晶,都彰顯著創造之美”的文明哲理。
“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的!各種文明本沒有沖突,只是要有欣賞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對文明平等、文明之美的精彩闡釋,對交流互鑒、美美與共的懇切主張,讓與會嘉賓感受到沁人心脾、發人思考的文明清風。既讓本國文明充滿勃勃生機,又為他國文明發展創造條件,也讓世界文明百花園群芳競艷,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諧共生的中國智慧,為努力續寫亞洲文明新輝煌,為夯實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指明了重要方向。
“和羹之美,在于合異。”擦亮欣賞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必須秉持平等和尊重,摒棄傲慢和偏見,加深對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異性的認知,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諧共生。從歐洲大陸到東亞腹地,從地中海沿岸到亞馬孫雨林,人類歷史上誕生過不計其數的文明,它們的多彩色調讓世界更加美麗。人類社會不可能只有一種聲音、一種思想、一種生活。看到多樣性,才能把握文明的特征;承認差異性,才能領略文明之大美。不同文明孕育時間有早有晚,發展速度有快有慢,輻射區域有大有小,但恰如習近平主席所指出的,人類只有膚色語言之別,文明只有姹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劣之分。
擦亮欣賞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也要善于交流互鑒,通過文化文明力量應對共同挑戰、邁向美好未來。亞洲文明聯展(藝術展)的序廳正中,一座孔子問道的青銅雕塑令人矚目,仿若中國向世界學習的姿態。文明不是靜止的,唯其流動互通,方有進步的可能。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創辦初衷,就在于為促進亞洲及世界各國文明開展平等對話、交流互鑒、相互啟迪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一個多世紀以前,中國人向西看,獲得救亡圖存的動力;而時下,正如希臘總統帕夫洛普洛斯所說,西方人民也在向東看。各國文明相互比照、平等對話,就能取長補短,激發源源不斷的發展活力。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認為某些文明是人類的最優選擇,認為沖突爭斗是多元文明的相處常態,認為強勢文明征服弱勢文明是歷史必然……雖然文明優越、文明沖突等論調不斷被少數別有用心之人鼓噪散播,但這根本無法阻擋文明交流互鑒的歷史大勢。斯里蘭卡出土的布施錫蘭山佛寺碑,用中文、泰米爾文和波斯文鐫刻著600多年前的絲路情緣;今天的“一帶一路”,正創造更多合作共贏的佳話。仰望同一片星空,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欣賞多元文明之美,發揮互學互鑒之功,激發協同發展之力,我們一定能讓人類文明更加絢爛多彩。
《 人民日報 》( 2019年05月17日 04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