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堅持對外援助為什么不是“窮大方”?
2018年9月3日,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開幕式并發表題為《攜手共命運 同心促發展》的主旨講話。新華社記者 劉衛兵攝
時間的指針撥回到2014年初,地理的坐標定位至西非地區。
被稱為“生命黑板擦”的埃博拉疫情肆虐,數萬人感染病毒,死亡率超過60%,當地人民的生命遭受嚴重威脅。多國外派人員撤離,多家航空公司暫停航班……
危急時刻,一群“最美逆行者”來到這里,援助抗擊疫情,阻擊傳染源的傳播、擴散,培訓醫護人員……他們就是不遠萬里、緊急馳援的中國醫療隊。在這場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衛生援外行動中,中國先后派遣1200多名醫護人員,累計提供總價值1.2億美元的物資和資金援助。
風雨同舟,患難與共!皠e人因埃博拉走了,中國因埃博拉來了!痹鞣侨嗣窨箵舭2├,是近年來中國對外援助震撼人心的一幕。在遭遇強震的尼泊爾、陷入糧食饑荒的尼日利亞、熱火朝天的安哥拉建設工地……更多感人的民謠在傳唱,更多深厚的友誼在接續。
新中國成立70年,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始終堅持對外援助,贏得了國際社會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廣泛贊譽。同時,一些質疑聲音也時有出現: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還有上千萬農村貧困人口,中國堅持對外援助是不是“窮大方”?
“要切實落實好正確義利觀,做好對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弘義融利!薄皩χ苓吅桶l展中國家,一定要堅持正確義利觀。只有堅持正確義利觀,才能把工作做好、做到人的心里去。”習近平主席的話語暖人心扉,明確闡釋了中國堅持對外援助的內在邏輯。
減貧脫困 世界矚目
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人均GDP從1952年的119元提高到2018年的6.46萬元,實際增長70倍。中國已經連續13年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
近40年來,中國減貧脫困成就令世界矚目。數據顯示:1978年至2018年底,我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從7.7億人減少到1660萬人,中國減少貧困人口7億多,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成為世界上率先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國家。
在2017年全球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聯合國前副秘書長泰格埃格奈瓦克?蓋圖曾評價說,“中國對待減貧工作一絲不茍,堪稱全球典范!敝袊臏p貧脫困,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現實的、可供借鑒的范本!捌孥E”已成為國外媒體談論中國扶貧成就的高頻詞匯。
“中國的精準扶貧政策對南非有很大啟發意義。”南非非國大全國執委、北開普省委書記恩戈夏揚伽說,南非目前也推出不少扶貧項目,但都沒能做到精準扶貧,“從中國精準扶貧成功經驗中學到的第一課是,要確切地了解貧困人口的具體狀況。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對癥下藥,真正地改善他們的生活!
在致力于消除自身貧困的同時,中國積極開展南南合作,廣泛利用雙多邊合作機制,加強與發展中國家開展減貧合作。
老撾甘蒙省永瑪拉縣長期受水患威脅。中國企業承建的灌溉項目建成后,減少洪澇災害影響。當地農民感嘆,“稻谷產量提高,真得感謝中國幫助修建的灌溉系統!边@樣的項目不僅在甘蒙省,“在老撾全國都有中國幫助實施的農業發展項目。中國朋友幫助我們更多人擺脫貧困!崩蠐朕r林部灌溉局局長邁孔說。
堅持“授人以漁”,幫助各國克服發展瓶頸是中國對外援助的鮮明特色。中國農業專家扎根非洲熱土,分享技術經驗,貢獻智慧方案。
玉米是坦桑尼亞主要的糧食作物。然而,當地農民普遍反映種植玉米缺乏良種、缺乏技術、缺乏資金。為了幫助改善當地農民的生活,中國南南農業合作學院名譽院長李小云積極介紹和推廣更為科學的種植經驗。這位長期奮斗在國內外扶貧工作一線的農業專家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說,中國與非洲國家曾經有過相似的遭遇,中國也經歷過非洲國家所處的經濟發展水平低、農業發展落后的階段。同歐洲發達國家的發展差距比較,非洲國家同中國的發展差距更小一些。因此,中國經驗對非洲的參考意義更大一些,這就是所謂“平行經驗”的相互分享。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中國正與發展中國家一道,共同譜寫全球減貧治理的時代篇章。
量力而行 盡力而為
根據聯合國有關規定,對外援助是發達國家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不同的是,中國的對外援助是發展中國家間的相互幫助,屬于南南合作范疇。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對其他發展中國家進行援助的行為難能可貴。
中國對外援助資金包括無償援助、無息貸款和優惠貸款三種方式。
從總體規模和水平上看,中國的對外援助與國家總體發展水平基本相當。根據《中國的對外援助(2014)白皮書》,2010年至2012年,中國對外援助金額約合137.16億美元。而同一時期美國的對外援助金額是942億美元。近年來,傳統發達國家對外援助額占國民總收入的比重平均為0.3%,中國目前對外援助占國民總收入的0.062%左右。
從無償援助的部分來看,2010年至2012年間,中國無償援助約合48.79億美元,在對外援助總額中占比36.19%。同期,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對外援助幾乎都以無償援助形式提供。
中國外交部人權事務特別代表劉華指出,中國在對外援助中始終遵循四原則:一是平等。二是互利。三是開放。四是可持續。“既要讓自己過得好,也要讓別人過得好。”中國創新南南合作方式,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是中國對外援助的特色。
近年來,中國以成套項目、一般物資、技術合作、人力資源開發合作、援外醫療隊、緊急人道主義援助、援外志愿者和債務減免等方式,積極向亞非拉地區的國家和組織提供援助,幫助受援方擺脫貧困落后,推進受援方實現自主發展與進步。在發展中國家遭遇自然災害、糧食、疫情等危機之時,中國總是伸出援助之手,為受援方解燃眉之急。
中國在南南合作框架內力所能及地開展對外援助,已累計向全球近17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援助,派遣60多萬援助人員,為國際減貧事業和各國共同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對外援助呈現前所未有的高增長和高彈性,占全球比重不斷提高,與美、日等國的相對差距不斷縮小,中國已經一躍成為世界第四大對外援助國。2018年4月18日,中國正式成立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明確了新形勢下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對外援助工作的重點任務,推進援外方式改革,中國的對外援助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互利共贏 共同發展
“義利相兼,以義為先”是中國傳統文化鮮明而獨特的價值準則和精神標識。
新中國成立之初,在自身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仍堅持向亞非拉廣大第三世界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支持其反抗壓迫、爭取獨立與解放的民族大義,維護其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整體利益。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派出數萬名施工和技術人員,遠赴非洲大陸援建坦贊鐵路,其中數十人為此獻出了寶貴生命。半個世紀前,我國開始派遣援外醫療隊,迄今已向亞非拉66個國家和地區派出醫療隊員2.3萬人次,累計診治患者2.7億人次,得到受援國人民的普遍贊譽。
改革開放后,中國適度調整對外援助的規模、布局、結構和領域,援助方式更為靈活,援助形式更為多樣,援助成效更為顯著,對外援助走上了更加適合中國國情和受援國實際需求的發展道路。
中國行動贏得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尊重和信任,收獲了同舟共濟的兄弟情誼、同呼吸共命運的真誠伙伴。在中國遭遇汶川地震時,巴基斯坦、柬埔寨、赤道幾內亞、剛果(布)等數十個發展中國家,在自身并不富裕的情況下向中國伸出了援助之手。這份情誼充分體現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團結互助的南南合作精神。
中國為受援國提供基礎設施、生產性項目等發展支持,同時也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機遇。中國前駐南非大使劉貴今在接受人民網采訪時說,對外援助實際上是互利共贏的,中國對非洲提供了援助,同時自己也受益。援外給中國的互利合作、勞務承包起到先行開路、樹立樣板的作用。中國給非洲提供的援外的數量有限,但是在非洲得到大量勞務承包合同,帶動了中國商品、中國標準走出去。
李小云認為,中國在過去40多年的發展中曾經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巨大幫助,中國領銜新興經濟體,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超過了很多發展中國家,尤其是非洲國家。中國有義務為其他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11月5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時指出,世界經濟發展面臨的難題,沒有哪一個國家能獨自解決。各國應該堅持人類優先的理念,而不應把一己之利凌駕于人類利益之上!叭祟悆炏取,既是對國際社會大家庭所有成員發出的呼吁,也是作為負責任、敢擔當大國的中國對全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
守望相助,讓各國人民都過上好日子,是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的胸懷與擔當,是中國人民的美好愿望,更是中國特色對外援助不斷實踐和奮斗的目標。新時代中國的對外援助,正在努力構建對外援助治理體系、實施“精準援外”、擦亮國際援助的“金字招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全球治理貢獻中國力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