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與中國減貧經驗”線上研討會舉行
中國減貧為聯合國“減負”“增效”(環球熱點)
九月十五日,在老撾萬象市版索村,學生在中國幫助建設的學校中學習。 |
“消除一切形式和表現的貧困,包括到2030年時消除極端貧困。”2016年,聯合國啟動《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將減貧視為首要任務。
日前,“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與中國減貧經驗”線上研討會舉行,來自39個國家和地區的約140位外國前政要、國際組織和智庫代表參與討論。
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疊加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中國減貧經驗正為聯合國“減負”“增效”。
成績斐然 貢獻巨大
“過去10年,中國是為全球減貧作出最大貢獻的國家。”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高度贊揚中國減貧成就。
數據顯示,過去10年間,中國貧困人口從2012年年底的9899萬人減少到2019年年底的551萬人,連續7年每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
英國權威機構萊加頓研究所今年發布2019年《萊加頓繁榮指數報告》也指出,10年間,中國赤貧人口由最初總人口的19%,大幅下降至不足1%,“減貧成效顯著”。
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中國在2012年后提出了新的減貧時間表:“2020年確保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王義桅對本報表示,中國的減貧和脫貧事業創造了人類歷史的奇跡。作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通過自身行動成功減貧,鼓舞了廣大發展中國家,對推進聯合國2030年的可持續發展議程意義重大。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脫貧工作取得了卓越成效,其效果是世界性的。”阿根廷《號角報》報道稱。
“過去數十年,中國自身成功減貧,是全球減貧行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聯合國副秘書長霍克希爾德表示。
外媒關注到,近年來,中國通過設立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和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等,在發展中國家實施減貧與發展合作項目,為推進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貢獻力量。
因地制宜 久久為功
“中國式減貧”已成為越來越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研究樣本。
“中國故事:脫貧的三個關鍵——技術、交通和旅游。”馬來西亞《星報》以此為題刊文稱,中國脫貧的指導原則是精準扶貧。
阿根廷《號角報》一篇題為《消除貧困,振興鄉村,中國進行時》的評論文章指出,通過大力推動鄉村地區的交通設施和通訊網絡建設,不斷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馬來西亞智庫新亞洲戰略研究中心理事長許慶琦對中國利用技術幫助貧困戶脫貧的做法印象深刻。他舉例稱,中國政府和企業使用無人機幫助農民噴灑農藥,利用大數據找出一些社區貧困的原因以及通過電商平臺為農民提供銷售更多農產品的渠道。
南非獨立在線網站刊文稱,中國正致力于在2020年消除貧困。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這個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制定了改善就業、教育、衛生在內的各種方案。
中國減貧事業的成功與中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密不可分。在《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啟動后,中國率先發布落實2030年議程的國別方案及進展報告,并于去年發布進展報告2019年版,都將“優先消除貧困”寫入其中并作出安排。
王義桅認為,中國的脫貧攻堅工作不僅授人以魚,更注重授人以漁。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副代表戴文德曾表示,中國不是盲目地照搬他人的經驗,而是因地制宜。
分享經驗 造福世界
中國經驗表明,生存權和發展權是首要的基本人權,減貧事業是崇高追求、更是務實行動,必須立足自身國情,全社會共同參與,以國際合作應對全球性問題。
“中國的減貧和脫貧經驗是最為鮮活的,可以和廣大發展中國家分享。”王義桅認為,“要致富,先修路”“要快富,修高速”“先試點,再推廣”……這些樸素的話語道出了中國減貧經驗的豐富內涵。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中國的貧困問題是在發展中解決的。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世界銀行原高級副行長林毅夫表示,從“中國經驗”來看,根據國家的“比較優勢”發展經濟是保持包容性與動態增長的秘訣。
近年來,中國積極推進減貧南南合作,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幫助沿線各國增加就業、改善民生,以實際行動為推進全球減貧事業作出貢獻。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減貧事業蒙上一層陰影。聯合國副秘書長劉振民表示,面對這次疫情,世界需要從根本上重新思考,在制定政策時更多考慮老人、兒童和非正式領域工作者等受疫情打擊最嚴重的弱勢群體的需求。國際社會也應采取廣泛的多邊合作,幫助發展中國家爭取足夠的資源保障自身經濟社會發展。
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流行、不確定性增多的背景下,世界需要為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付出更大努力,相信人類能夠成功消除貧困。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作用不可或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