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走出去——
開展職業培訓 助力產業發展
2019年11月,在中國華電“一帶一路”能源學院柬埔寨培訓中心的課堂上,講師正在向學員們講授水輪機發電原理。 |
2021年9月,巨石埃及絡紗車間工作人員正在緊張忙碌地工作。 |
2018年,在非洲職業技能挑戰賽機電一體總決賽上,一支參賽隊伍正在老師的指導和監督下,進行設備驗收前調試。 |
中國鐵建在沙特阿拉伯運營的麥加輕軌項目。 |
編寫學習教材、開設培訓課程、進行輪崗實踐……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認真履行社會責任,在為當地帶來更多就業機會的同時,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業培訓,把培訓作為促進產業發展的助推劑,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學習新知識已經成為日常習慣”
本報記者 趙益普
“同學們,這個3D動畫展示的是蝸殼引水室的內部構造,它的作用是將水流均勻導入水輪機,使機組運行平穩、高效。”在中國華電“一帶一路”能源學院柬埔寨培訓中心的課堂上,講師孫萬良正在講授水輪機發電原理。教室里,柬埔寨額勒賽水電站的柬籍員工在認真聽講。
中國華電柬埔寨額勒賽水電站項目,位于距離柬首都金邊350公里的戈公省豆蔻山深處。自2013年9月首臺機組投產以來,額勒賽水電站已累計發電超73億千瓦時,有效緩解了柬埔寨一直以來的供電緊張狀況。
為了更好地實現企業本土化運營,2019年11月,由中國華電集團有限公司與華北電力大學合作共建的培訓中心在額勒賽水電站掛牌成立。根據水電站的工作特點,培訓中心在成立之初就確定了“1個月專業理論+1個月貼崗實習”的集中培訓模式。在專業理論學習中,講師們根據學員的崗位特點和理論水平,制定了由易到難的課程計劃,涵蓋電工基礎、繼電保護、水輪發電等內容。
對培訓中心的中國講師來說,語言不通是個不小的挑戰。為此,培訓中心將教材全部翻譯成柬語,并在課堂上配備了翻譯。在教授較為抽象的內容時,培訓中心還配備了3D影像和立體數字模型,以幫助學員加深理解。
柬埔寨小伙子阿照是水電站檢修維護部高壓班的一名檢修工。入職后不久,他便主動報名參加了首批培訓。“我學歷不高又不會中文,去之前也擔心自己什么都聽不懂,但是上了幾節課后就安心了,中國老師講得非常生動,而且課堂上有實時翻譯,再加上有很多立體數字模型,溝通完全不是問題。”阿照說,知識和技術是“共通的語言”,只要用心學,一定會有收獲。
在貼崗實習中,培訓中心選拔了水電站內13名經驗豐富的技術專家和業務骨干,成立內訓師隊伍,在不同崗位上為學員提供實踐指導。為激發學員們的學習動力,公司將考核結果與績效掛鉤,并施行崗位動態調整制度,許多學員因為培訓期間表現優異而被調到了更加核心的崗位。
疫情防控期間,集中培訓改為由內訓師組織的日常培訓。日常培訓以實操為主,短則三四個小時,長則兩三天,其理念是將技能學習滲透進日常工作中。水電站發電運行部值班員馬卡告訴記者,每當電站來了新設備或者開始實行新的工藝流程,內訓師都會組織大家統一學習培訓,“培訓中心帶給我們最大的不同,就是學習新知識已經成為日常習慣”。
2020年,培訓中心在水電站共組織了440人次的柬籍員工日常培訓,總時長達610個小時。隨著柬埔寨疫情防控趨于常態化,第二批集中培訓也已重新啟動。目前,水電站柬籍員工比例過半,且越來越多的柬籍員工開始走上技術崗位。“培訓中心使本土員工的文化知識水平和技能操作水平大幅提升,不僅為水電站發展儲備了大批高素質人才,也為柬埔寨培養了一支水電人才隊伍。”水電站總工程師張明說。
“中國企業為我們帶來實惠和好處”
本報記者 黃培昭
晨曦初露,巨石埃及玻璃纖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巨石埃及”)的員工侯賽姆便起床了。侯賽姆家在外地,每周日需要趕乘班車前往公司所在地蘇伊士。班車由公司免費提供,他還可以享受額外的交通補貼。
提供交通便利,讓員工們沒有通勤的后顧之憂,是巨石埃及著力吸納和培養本土人才的方法之一。公司為蘇伊士本地和外地員工提供了多種班車選擇,還根據員工家到公司之間的距離,發放不同等級的交通補貼。“這讓我感到十分溫暖。”侯賽姆興奮地對本報記者說。
更讓侯賽姆驚喜的是,公司還為他這樣的外地員工提供了免費宿舍,里面洗衣機、飲水機等家電設備一應俱全,水電網和電視信號也都免費提供,還專門設立了健身房、活動室、咖啡廳以及符合當地飲食習慣的餐廳等,以方便和豐富員工的生活。
除了在生活上為員工提供保障,公司在業務上更是對當地員工悉心培養。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截至目前,巨石埃及本土員工占比高達98%,其中中層管理崗位本土化比例達到76%。在經營過程中,公司注重培養埃方優秀技術人才,尤其著重培養中層員工。
入職僅8年的曼蘇爾現在已經升任公司總經理助理。他介紹說,中方管理人員連續5年開展對埃方中高層員工的傳幫帶工作,并將其列入年度評優和業績考核指標。在該項政策的鼓勵之下,近幾年埃方高管和中層管理人員本土化比例提升較快,目前5人的高管隊伍中已有兩名埃方高管。此外,公司還開展埃方員工“一崗多能”培養,在不同工藝品種及生產要求變換的過程中,員工們可以內部進行調配頂崗。這一政策不僅提高了員工們的專業特長,而且鍛煉了其綜合技能。
“來自中國的師傅對我們言傳身教,毫無保留地把所有知識和技能都傳授給我們,這讓我們很感動。我雖然工作時間不長,但已經學到了很多,我對自己的前途充滿信心。”侯賽姆告訴本報記者。
成立于2012年1月的巨石埃及公司,如今已成為蘇伊士運河經濟區的龍頭企業,是埃及最大的中資制造型企業。作為中國玻纖行業海外最大的生產基地,2014年至2020年,巨石埃及總資產翻了一番,直接為當地創造就業崗位近2000個,累計為當地創造了超7.4億埃鎊(約合4723萬美元)的稅收和超10億美元的外匯收入。
“巨石埃及公司為埃及玻纖產業發展作出重大貢獻,公司本土化政策又為我們培養了一大批玻纖行業人才。如今埃及已經成為全球第四大玻纖生產和貿易國,中國企業為我們帶來實惠和好處,我們非常感激。”曼蘇爾對本報記者說。
“讓我從一個新手成長為專家”
本報記者 沈小曉
今年32歲的拉揚是一名土生土長的沙特人。2010年,剛剛大學畢業的他加入了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鐵建”)在沙特阿拉伯的麥加輕軌項目,成為一名車站值班員。11年來,拉揚從車站值班員逐步成長為站長、副經理、經理,他說:“公司完善的員工培訓制度,使我擴展了知識面、開闊了視野,為我的職業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為充分發揮本地從業者的文化與語言優勢,中國鐵建加強屬地化管理,在項目進行期間招聘了大量當地員工,并通過開展多樣化的職業培訓,積極挖掘本地員工的潛力。
公司至少每月開展一次員工培訓,內容包括理論和實操兩個方面,培訓覆蓋了車站核心員工、乘務人員、維保人員等多個崗位。在培訓中,公司邀請專業人士為員工們量身定制教材,并提供大量案例供他們參考學習。通過情況模擬、測試演練、小組討論、頭腦風暴等多種多樣的方式幫助員工學習崗位技能,培訓中表現優秀的員工還能獲得晉升機會。科學的培訓體系和激勵措施,極大地激發了員工們對培訓的熱情,也提升了他們的業務水平。
沙特阿拉伯的軌道交通建設雖然起步較晚,但是發展迅速,鐵路運營方面的人才需求很大。在管理運營麥加輕軌項目期間,中國鐵建累計培訓員工約5萬人次,幫助不少員工實現了升職加薪的夢想。莫夫蘭就是其中一員。他從最初的車站協調員起步,現在已經成長為項目外聯經理和突發事件處理專家。
說起自己的工作,莫夫蘭十分感激剛入行時的中國師傅——項目部工程師馬興。“他毫無保留地向我傳授各方面經驗。在他的帶領下,我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了很多知識和技能。”莫夫蘭回憶道,有一次為了幫自己加深對視頻監控系統的了解,馬興帶著自己從列車控制中心到車站,一遍遍地操作,耐心糾正自己的錯誤并給出示范。“是公司系統性的職業培訓和師傅手把手的指導,讓我從一個新手成長為專家。”
受到疫情影響,麥加輕軌項目停運兩年。為了使各站點站長們保持對業務的熟悉度,運營部開展了“站長技能大比拼”競賽活動,模擬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對屏蔽門故障進行隔離、解除和恢復。最終阿拉法特3站站長阿里·特約爾以出色的表現獲得冠軍。“我始終記得中國同事們的口頭禪‘平時多流汗,用時不慌亂’。”特約爾說,平時培訓課程給了他們足夠的積累,所以在面對突發情況的時候能從容應對。
除了競賽外,視頻培訓、小范圍實操和理論培訓等多種方式的培訓也在持續進行,為此后恢復項目運營打好基礎。
列車運營項目負責人張龍說,重視當地員工的職業發展、提供職業培訓機會,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踐行社會責任的重要內容。“只有扎根當地,與當地企業和員工共同發展,企業和項目才能走得更遠。”
“為非洲人才培養提供良好平臺”
本報記者 鄒 松
肯尼亞姑娘凱瑞蒂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工程師,在肯雅塔大學學習期間,她參加了中國航空技術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航國際”)在肯尼亞策劃主辦的職業教育培訓項目,以提升自己的實踐技能。
從操作機床的每一處細節開始學起,不知疲倦地實踐,當自己親手加工出來的零件得到師傅肯定的時候,凱瑞蒂備受鼓舞。2014年,她報名參加了中航國際與肯尼亞教育部聯合舉辦的首屆非洲職業技能挑戰賽,并成為優勝者,獲得了前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留學的機會,她知道自己離夢想更近了。
走在追夢之路上的非洲年輕人不只有凱瑞蒂。近年來,中國與肯尼亞之間開展了諸多旨在增加青年就業的職業培訓項目。從2010年開始,在中國進出口銀行的大力支持下,中方向肯尼亞提供了價值近3.18億美元的職業教育實訓類設備,并對參與項目的肯方人員進行技術培訓,累計培訓人數超過5萬人。
為了繼續挖掘非洲職業教育新的可能性,中航國際通過舉辦非洲職業技能挑戰賽的方式,吸引更多關注、選拔頂尖人才。在肯尼亞教育部的協助下,中航國際在半年時間里考察了近30所肯尼亞高校、大專,對大賽開展宣傳并發出比賽邀請。依據賽制,挑戰賽圍繞普通機械加工、數控機械加工等項目開展團隊及個人比拼。如今比賽已經舉行6屆,影響力越來越大。
2019年,第六屆非洲職業技能挑戰賽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舉辦,來自肯尼亞、坦桑尼亞、埃塞俄比亞等國的17支隊伍參賽。比賽結束后,兩支最佳團隊獲得價值10萬美元的生產訂單,個人比賽前三名則獲得到中國著名大學深造的獎學金。
在肯尼亞,提升職業技能是該國青年的迫切需求。據統計,肯尼亞30歲以下青年超過2000萬,在全國人口總數中占比超過四成,每年4萬名從各類學校畢業的學生中只有25%的人能找到合適工作。而另一方面,據非洲發展銀行估計,肯尼亞缺少3萬名工程師、9萬名技術人員以及40萬名技工。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包括非洲職業技能挑戰賽等在內的一系列中非合作項目,有力地推動了非洲國家提高青年職業技能、填補企業人才缺口。在首屆非洲職業技能挑戰賽決賽中,肯尼亞小伙史蒂芬曾因微小差距與大獎擦肩而過,但他憑借參與職業培訓以及比賽集訓中積累的豐富技能,在家鄉開起了一家小型機械加工工作室,實現了自主創業的夢想。
“非洲職業技能挑戰賽已經成為中國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推進中非技術轉移的代表性項目。”曾任肯尼亞教育部主管職業和技術培訓的常務秘書迪娜·姆溫齊認為,經過多年經驗的積累,這一比賽的參與國家數量和覆蓋項目種類都在擴展,“為非洲人才培養提供良好平臺”。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1年10月19日 1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