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人民幸福生活
——當代中國人權觀的實踐和理論探索
2022年12月
|
|
|
|
|
目 錄
導 言
第一章 講生存 講發展 有尊嚴 有幸福——當代中國人權觀的實踐基礎
1.1破除14億人的“人權最大障礙”
1.2協調推進“整體人權”
1.3促進高標準“平等人權”
1.4全面參與全球人權治理
第二章 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當代中國人權觀的理論內涵
2.1當代中國人權觀的核心理念、民主要義、民生追求
2.2當代中國人權觀的認識論、實踐論、辯證法
2.3當代中國人權觀的目標定位、法治路徑、評價標準
2.4當代中國人權觀的世界情懷
第三章 探索尊重和保障人權新境界——當代中國人權觀的借鑒意義
——堅強領導
——立足實際
——發展驅動
——法治保障
——互鑒包容
結 語
導 言
人人充分享有人權,是人類社會的偉大夢想。
在人類文明的百花園中,各國歷史、文化、制度、發展水平不盡相同,發展道路各異,但促進和保障人權已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遍追求。
重視人的尊嚴和價值,堅持以人為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中國人權事業發展一脈相承的理念。2000多年前,中國先哲就提出“人為萬物之靈”“天地之間,莫貴于人”。對中國人影響最為深遠的儒家思想,主張“仁者愛人”,以善良厚道之心為人處事,以“惻隱之心”維護人的尊嚴,讓“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以和睦和諧和善處理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實現“和氣致祥”“和衷共濟”。
凝聚人類美好期盼的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其第一條人人“賦有理性和良心”,源于中國儒家的仁愛思想,蘊含著濃厚的“中國良心”,字里行間浸透著東方智慧。
中國在推進人權事業發展的實踐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人權觀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借鑒人類優秀文明成果,走出了一條順應時代潮流、適合本國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
中國共產黨是堅定的人權捍衛者,自成立之日起,就團結帶領各族人民為爭取人權、尊重人權、保障人權、發展人權而不懈奮斗。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權事業實現了全方位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
中國人權觀是在持續實踐中不斷豐富完善的,有著基于本國實際的認識視角和思想內涵。中國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和促進人權,走“基于發展的人權路徑”。曾經數億人的饑餓威脅,使中國深切認識到貧窮是實現人權的最大障礙,生存權、發展權是首要的基本人權;近代殖民主義的侵略蹂躪,使中國深切感受到沒有主權、遑論人權,沒有集體人權就難以保障個人人權。人權是歷史的、具體的、現實的,沒有一成不變的標準,也沒有完全一致的模式。要尊重各國人權發展道路,一國人權狀況的好壞,應由本國人民來評判。中國基于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權理念,提出“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國有常,利民為本。為民造福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們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深入群眾、深入基層,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實推進共同富裕。
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實踐豐富而多彩、系統而務實,并在不斷推進中形成了以“人民”為中心、以“發展”為動力、以“幸福”為目標的當代中國人權觀,為世界人權事業發展注入新內涵。
第一章 講生存 講發展 有尊嚴 有幸福
——當代中國人權觀的實踐基礎
年過八旬的大別山區農民儲誠明打開族譜,感慨萬千:“過去,許多人活了一輩子,沒過上一天好日子。”
根據族譜記錄,他爺爺養了10個孩子,5個早夭;他父親在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登基不久后出生,于1944年抗日戰爭期間死于戰亂,只活了36年;他母親去世時年僅47歲。
這個普通家庭的真實記錄,是近代中國的現實縮影:人們飽受戰亂、貧困、疾病之苦,人權毫無保障。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人均預期壽命不足35歲。
今天的中國,缺衣少食、缺醫少藥早已成為歷史。改革開放以來,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了180多倍,7.7億農村人口擺脫貧困、全面進入小康,居民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8.2歲。①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無數人命運得以改變,中國人權故事也在社會翻天覆地巨變中改寫,人權事業實現了全方位發展。
中國堅持把生存權、發展權作為首要的基本人權。中國共產黨是人權事業的積極推動者和堅定捍衛者,始終將尊重和保障人權作為治國理政的一項重要工作,持續制定實施國家人權行動計劃和其他專項計劃或規劃,以保障促發展,以發展促人權,實現了從貧困到溫飽、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的逐級進階,并開啟共同富裕的高階目標,正致力于讓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過上幸福而有尊嚴的生活。
1.1破除14億人的“人權最大障礙”
超大規模的群體性貧困,曾是中國實現人權的最大障礙。改革開放前,近8億人深陷貧困,連溫飽都難以解決。
直到2012年,中國仍有9899萬貧困人口。中國舉全國之力推進“精準扶貧”,讓貧困人口吃穿不愁的同時,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等基本人權得到保障。
2020年底,在經過30多年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反貧困斗爭后,中國的7.7億農村貧困人口脫貧②,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成為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
從被當做“會說話的工具”到成為“有尊嚴的人”,今年80歲的西藏自治區山南市克松社區居民洛桑卓瑪生活今非昔比:1959年廢除農奴制前,她常年在奴隸主莊園勞作,沒有任何收入,不被當人看;現在的她和所有中國人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生活,正安享晚年的她感慨萬千:“過得好、活得幸福,人才有尊嚴。”
1.2協調推進“整體人權”
人的各項權利相互聯系,相互促進。中國通過保障人的生存權、發展權,促進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和公民權利政治權利全面協調發展,整體推進人權事業。
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障人民生命權、健康權,是中國始終如一的價值遵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中國不放棄救治每一個感染者,從出生僅30多個小時的嬰兒到100多歲的老人,每一個生命都得到全力護佑。面對不斷變異的病毒,中國從自身國情出發,科學防控疫情,因時因勢不斷調整防控措施,有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最大限度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受教育權、工作權、社會保障權等經濟社會文化權利的有效保障,讓無數中國人的命運得以改變。1975年,18歲的楊德森還在離家200公里的一個小鄉村勞動,兩年后參加高考,現在已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蜚聲海內外的水聲科學家。楊德森只是千千萬萬通過教育改變命運的例子之一。
婦女兒童是人權保障的重點群體。新中國第一部法律婚姻法,明確廢除包辦婚姻,實行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中國婦女權利得到極大保障。我國女性平均預期壽命突破80歲,各類高等教育中女生占比均過半,女性就業人數占全社會就業人數超四成。在中國云南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校長媽媽”張桂梅在10多年間幫助1800多名“大山里的女孩”圓了大學夢。
中國從本國國情實際出發,不斷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完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為人民享有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全面的民主權利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
中國現有49.2萬個村民委員會、11.6萬個居民委員會,覆蓋了城鄉的全體居民。2021年完成的新一輪基層自治組織換屆,數億人投票選舉產生了近280萬名村(居)委會成員。陜西省榆林市郭家伙場村村委會主任高建忠說,現在群眾對民主權利的珍視超乎想象,“不少村民從上百公里外趕回來,認認真真投上莊嚴一票”。
中國還不斷推進人權法治保障,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制定和完善一系列保障人權的法律制度,強化依法行政、加快建設人民滿意的法治政府,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堅決糾正和防范冤錯案件,增強全社會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意識,努力實現尊重和保障人權在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全鏈條、全過程、全方位覆蓋。2016年至2020年,全國法院通過審判監督程序再審改判刑事案件8310起。③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人權的內容不斷豐富。2021年實施的中國第一部民法典明確界定了隱私權,其后又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這有效保障了公民私人生活的安寧。此外,中國還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等法律約束手機應用程序收集消費者個人信息等行為,切實維護公民在網絡空間的合法權益。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創立的“人類發展指數”綜合了預期壽命、教育水平、生活質量等基本指標,是反映人權事業發展的有力印證。得益于“整體人權”的推進,中國人類發展指數大幅提升,從1990年的0.499上升到2019年的0.761,從低人類發展水平組跨越到高人類發展水平組。
1.3促進高標準“平等人權”
盡管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是中國面臨的突出問題。為追求更公平、更全面的人權保障,中國一方面守住民生建設的“底線保障”,同時追求共同富裕的“高線目標”,努力在經濟發展中尋找公平與效率的平衡點。
中國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這一體系覆蓋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是中國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的民生保障制度設計。“現在看病有醫保,60歲后還有養老金。”世代生活在黃土高原黃河岸邊的農民李東芳說。
中國對人權的保障不是停留在口頭上,而是落實到一件件具體的民生實事上,通過脫貧攻堅、危房改造、修路架橋,以及建設飲水工程等,切實提升群眾生活水平。以事關生存和健康的環境權為例,中國堅持保護環境基本國策,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將環境權寫入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2年以來10年間,中國森林面積從31.2億畝增加到33.54億畝,人工林面積穩居世界首位。
中國正在進行的共同富裕實踐,是更高水平的人權保障追求,將進一步改善人民生活、縮小貧富差距,使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
1.4全面參與全球人權治理
中國在發展國內人權事業的同時,積極履行大國責任,大力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深度參與聯合國人權事務,廣泛開展國際人權合作,持續推動全球人權治理,有效促進國際人權事業發展進步。
中國先后批準或加入了30余項國際人權文書,其中包括6項聯合國核心人權條約;累計共向16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了援助,派遣60多萬名援助人員;多次無條件免除重債窮國和最不發達國家對華到期政府無息貸款債務。在聯合國維和行動中,中國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第一大出兵國,30多年來累計派出維和官兵5萬余人次。共建“一帶一路”已成為助力各國發展、深受世界歡迎的新興國際公共產品,據世界銀行研究報告,到2030年,將使相關國家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中國努力促進新冠疫苗在全球范圍內公平合理分配,成為全球對外提供疫苗數量最多的國家。
在國際減貧領域,中國大力幫助發展中國家尋找擺脫貧困、實現發展之路,其中菌草技術的推廣是“南南合作”的成功范例。20多年前,中國“以草代木”菌草技術援助項目在巴布亞新幾內亞落地。這一技術如今已推廣至全球100多個國家。在盧旺達首都基加利,埃馬紐埃爾·阿希馬納學到菌草技術后開了一家食用菌培育作坊,收入豐厚。
與此同時,中國積極分享自身減貧經驗。中國貴州省惠水縣不少農民通過種植佛手瓜實現脫貧。2020年9月,惠水縣通過網絡直播,向拉美16個國家分享經驗,70多個政黨和政黨組織的200多名領導人線上觀看討論。
中國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多次被寫入聯合國大會決議、安理會決議、人權理事會決議。中國提出的“發展促進人權”等主張被引入國際人權體系。中國還推動了一系列重要人權文件的制定工作,如《殘疾人權利公約》等,持續向國際人權事業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第二章 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
——當代中國人權觀的理論內涵
“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是當代中國人權觀的高度凝練和概括。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權理念,明確了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價值追求,表明了人民性是中國人權發展道路最顯著的特征。
這一理念包含四個維度:在人權主體上,明確人民是人權事業的參與者、促進者,也是最終受益者,人權不是一部分人或少數人享有的特權,而是廣大人民群眾享有的普惠性人權;在人權內涵上,堅持按人民需求確定人權事業發展方向和重點,將人權從生存權、發展權擴展到其他更多方面,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人權事業的奮斗目標;在人權保障上,實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依靠人民推動人權事業的進步和發展;在價值追求上,堅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人權最高目標,堅持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始終維護人民的利益,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1當代中國人權觀的核心理念、民主要義、民生追求
核心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中國人權事業以保障人民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以人民為中心,奉行人民至上,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位置,是中國發展人權事業的最本質特征。
民主要義——堅持人民當家作主。民主權利是基本人權。人民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成為國家、社會和自己命運的主人,這是中國式民主的核心要義。
民生追求——堅持以民生為人權發展基礎。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擁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文化精神生活,讓每個人都能免于恐懼、不受威脅,讓每個人更好地發展自我、幸福生活,這是人人享有更加充分人權的真諦,賦予了人權事業發展全新意蘊。
2.2當代中國人權觀的認識論、實踐論、辯證法
從認識的角度,堅持人權是歷史的、具體的、現實的。人權是在一定經濟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產物,隨著歷史條件變化而發展,人權保障內容和保障水平也因此不斷豐富和提升。人權保障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世界上沒有固定的人權保障模式,各國國情不同,歷史文化、社會制度、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存在差異,只能從本國實際和人民需求出發,探索適合自己的人權發展道路。
從實踐的角度,堅持以發展促人權。生存是享有一切人權的基礎,必須通過發展保障生存,并為其他各項權利的實現創造基礎條件。貧困是實現人權的最大障礙,必須通過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擺脫貧困,并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和全面發展,這是人權保障的中國路徑,也是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密碼”。
從辯證的角度,堅持個人人權和集體人權有機統一。沒有離開個性的共性,也沒有離開共性的個性。沒有個人的發展就沒有集體的發展,離開集體的個人就不能獲得全面的發展。必須將個人人權和集體人權統一起來、相互促進,才能實現最大化的人權。
2.3當代中國人權觀的目標定位、法治路徑、評價標準
目標定位——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實現人人享有人權,是人類社會的共同追求。所有人都享有人權,且享有充分的、全面的、高水平的人權,最終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讓每個人都能有尊嚴地發展自我和奉獻社會。
法治路徑——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永恒主題。通過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堅定不移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把尊重和保障人權貫穿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個環節,以保障權利公平、機會公平和規則公平。
評價標準——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權不是裝飾品,也不是用來做擺設的。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人權事業的建設者和根本依靠力量。人權狀況好不好,應由本國人民來評判,人民的利益是否得到維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否得到增強,是評價一國人權狀況的最重要標準。
2.4當代中國人權觀的世界情懷
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氣候變化、跨國傳染性疾病等國際危機不斷出現,過時的冷戰思維、將本國利益凌駕于他國甚至國際社會的利益之上并且動輒對別國指手畫腳的霸權主義做法已經不合時宜。國際關系民主化、國際社會相互依賴甚至依存關系的增強是客觀趨勢。④中華民族歷來講求“天下一家”,主張民胞物與、協和萬邦、天下大同。當代中國人權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主張“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不僅保證本國人民人權,還“傳承仁愛、立己達人”。中國人民愿同世界人民一道,秉持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維護人的尊嚴和權利。中國堅持在人權發展道路上,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中國主張基于平等和互相尊重開展對話和合作,以合作促發展,以發展促人權,推動世界人權事業健康發展。中國堅定不移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在多邊主義框架下大力開展南南合作,推動形成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全球人權治理。中國關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被寫入聯合國多個文件,共建“一帶一路”,共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等主張,以及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等倡議,為世界人權事業發展做出貢獻,極大地豐富發展了人類人權文明樣態。
第三章 探索尊重和保障人權新境界
——當代中國人權觀的借鑒意義
中國在推進人權事業發展實踐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人權觀同本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總結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成功經驗,借鑒人類優秀文明成果,走出了一條順應時代潮流、適合本國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一個有著深厚文明積淀的東方大國,中國在尊重和保障人權方面的新理念新舉措新實踐,不但為世界人權事業和人類文明畫卷增添了新的色彩,也為各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有益借鑒。中國堅持以生存權、發展權為首要的基本人權,解決了超大規模人口的溫飽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了從大幅落后于時代到大踏步趕上時代的跨越。占世界人口80%以上的廣大發展中國家也面臨著類似課題。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的探索和經驗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美國學者菲利普·李·拉爾夫在《世界文明史》前言寫道:“迄今人類的進步大多產生于智力的進步和對人權的尊重,其中含有未來更加美好這一主要希望。”中國愿與各國分享經驗、共同探索,為推動人類人權文明進步、建設更美好的世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堅強領導。外國觀察者點評中國過去幾十年在各領域取得的驚人發展成就時,常常聚焦于中國規模化治理經驗的一個鮮明特點——領導力,其中包括“一張藍圖繪到底”的頂層設計,領導者以“釘釘子精神”抓落實,以及強大的社會動員力。
對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從實現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到致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擁有一個堅強有力的領導者至關重要。在中國,“領導者”就是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以“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初心使命,將“一盤散沙”的中國人民團結組織起來,完成了現代國家的建構與重塑,使人民成為國家、社會和自己命運的主人,通過提升國家能力、完善國家治理,推動實現超大人口規模的現代化轉型,并在這一轉型過程中為人民提供權益福祉、創造美好生活。在中國的脫貧攻堅戰中,習近平主席親自謀劃、靠前指揮,走遍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25.5萬個駐村工作隊、300多萬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同近200萬名鄉鎮干部和數百萬村干部奮戰在減貧一線,中國僅用了8年時間就實現了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的脫貧,創造了世界人權史上的奇跡。
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使中國人權事業具有了清晰的戰略指向,形成了高效的聚合能力,不斷激發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中國將抽象的人權概念,具體化為生存權、發展權、生命權、健康權等一系列人民群眾實實在在享有的權益,使人權更加具體可感,促進了人權事業的發展。
——立足實際。對大量生活在動蕩地區的兒童來說,人權首先意味著保障生命安全,并離開難民營、回到安寧的家園和課堂;對欠發達國家婦女來說,人權可能意味著在家門口擁有一口水井、喝上干凈充足的飲用水;對深受能源危機影響的家庭來說,人權可能意味著獲得負擔得起的現代能源,可以在明亮的燈光中與家人共進晚餐;對許多美國少數族裔來說,人權可能首先意味著在生活工作等領域免于遭受系統性歧視,得到公平的個人和家庭發展機會。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人權事業發展也不能套用“一個模子”。中國的實踐表明,從自身實際出發,走符合本國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才能行得通、走得順、為人民所滿意。各國的情況千差萬別,理應根據自身國情,選擇適合自己的人權發展道路。強加的“人權道路”往往行不通,簡單的人權“拿來主義”通常會“水土不服”。
——發展驅動。人權保障離不開一定的物質基礎。發展是實現人民幸福的途徑,也是推動人權事業進步的動力。中國政府始終把發展作為優先事項,通過做大經濟“蛋糕”,夯實人權保障的物質基礎。同時,順應人民對高品質美好生活的期待,通過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方面權利需求,促進各項人權的全面發展。
在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這一人權的最大障礙后,中國又著眼于共同富裕,努力使發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通過發展力求使每一個個體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大國博弈加劇,地區沖突頻仍,世紀疫情持續蔓延,世界人權事業遭受嚴峻挑戰。在這一背景下,發展的意義愈發凸顯。中國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就是要推動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實現更加強勁、綠色、健康的全球發展,在發展中更好保障和增進人權。
——法治保障。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國家治理的基本方式,也是保障人權的有效途徑。中國在推動人權事業發展中,十分注重法治保障。《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為保障人權提供了根本依據和根本規范,不僅確立了“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原則,還全面系統地規定了全體人民享有廣泛的人身人格權利、財產權利、政治權利和經濟、社會、文化權利。中國實施全面依法治國戰略,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引領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為維護公民各項權益提供堅強保障。
——互鑒包容。近代人權概念、思想、實踐誕生于歐洲啟蒙運動,數百年來,尊重和保障人權既是現代文明的基本精神,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就像《世界人權宣言》被譯成數百種不同語言在全球廣泛傳播,發展人權這項全人類的共同事業也在世界各地形成了豐富多樣的發展路徑。
由于歷史文化、社會制度、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同,各國人民對人權的認識理解和發展路徑的選擇也不盡相同。中國尊重人權實踐的多樣性,認為在人權問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理想國”,反對在人權問題上搞“雙重標準”,反對將人權問題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反對以人權為借口干涉別國內政。中國主張加強不同文明交流互鑒,解決全球人權“治理赤字”,推動形成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全球人權治理,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結 語
人權保障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經過長期艱苦奮斗,中國成功走出了一條順應時代潮流、適合本國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作為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中國仍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權事業還有很大發展空間。在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后,中國已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在新的發展起點上,中國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重視尊重和保障人權,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方面權利需求,全方位提升各項人權保障水平。
放眼當今世界,貧困、戰亂、環境等問題對人權保護構成嚴重威脅,全球人權“治理赤字”十分突出。針對這些威脅,世界各國需要團結,而不是對抗;需要合作,而不是脫鉤;需要開放,而不是封鎖;需要溝通,而不是制裁。
實現人人充分享有人權,是人類社會的共同追求。各國應在平等和尊重基礎上,積極開展人權對話和合作,擴大共識、減少分歧、相互借鑒、共同進步,使全球人權治理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真正造福各國人民。
(注1)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全面小康》白皮書,2021年9月
(注2)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人類減貧的中國實踐》白皮書,2021年4月
(注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6-2020)》實施成果吹風會,2021年5月31日
(注4)柳華文,《讀懂中國共產黨的人權觀》,環球時報,2022年7月29日
(新華社北京12月5日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