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抗疫的世界貢獻
新華社北京1月20日電 (國際觀察)中國抗疫的世界貢獻
新華社記者劉贊 杜靜
新冠疫情自暴發以來,給全球公共衛生和經濟發展帶來巨大沖擊。中國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因時因勢科學防控疫情,最大限度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并向國際社會無私提供疫苗、物資、經驗和信息。中國以有效的疫情防控成果、廣泛的國際抗疫合作、穩定的經濟復蘇為世界作出重要貢獻,獲得外國專家學者積極評價。
科學有效防控疫情
“這里復蘇的速度令人難以置信。”2021年4月8日,武漢“解封”一周年之際,不少國際媒體不約而同發出感慨。
當新冠疫情在武漢暴發時,面對未知的高致病性病毒,中國政府把保護人民生命健康擺在首位,果斷作出“封城”決定,調集全國醫療力量馳援武漢,火速建立兩座專業收治醫院和大批方艙醫院……經過兩個多月努力,武漢實現“解封”,經濟社會逐步恢復正常。
武漢是中國科學有效抗疫的一個縮影。
中國強有力的社會公共衛生干預措施,減少了國內的重癥和死亡,減輕了全球的防疫壓力,為國際社會抗擊疫情爭取了寶貴時間,也為國際社會提供了借鑒。
埃及愛資哈爾大學醫學院前副院長馬格迪·達赫尚指出,新冠疫情暴發初期,人們對這種病毒一無所知。中國采取了許多強有力的防控措施,堅持人民至上,在應對疫情方面取得巨大成功。阿爾及利亞公共衛生專家穆罕默德·卡瓦什說,在新冠重癥率和死亡率較高的時期,中國的防疫措施有效阻止疫情在這樣一個人口密度非常高的國家蔓延,為其他國家樹立了榜樣。世界衛生組織認為,中國強有力的舉措既控制了疫情在中國境內擴散,也阻止了疫情向其他國家蔓延,不僅是在保護中國人民,也是在保護世界人民。
如今,在奧密克戎變異株與以前毒株相比重癥率和死亡率大幅下降的情況下,中國適時優化調整疫情防控措施,將防疫工作重心由“防感染”轉向“保健康、防重癥”,為新形勢下繼續推動經濟社會平穩發展創造了條件。柬埔寨衛生部國務秘書約桑巴認為,中國對疫情防控措施的優化調整是謹慎和科學的,是基于對病毒性質的認識所采取的策略。
這是2022年12月24日拍攝的北京市西城區廣安體育館簡易發熱門診。新華社記者張晨霖攝
中國根據疫情形勢的變化不斷總結經驗,科學調整和優化防控措施,有效減少國內重癥和死亡,同時保持經濟社會穩定發展。在一個人口規模巨大的國家取得這樣的成就殊為不易。正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所說,在抗擊新冠疫情的全球行動中,中國為全人類作出了貢獻。
全力支持全球抗疫
2021年四五月間,名不見經傳的巴西小城塞拉納成為國際輿論關注焦點。在中國疫苗幫助下,這里成為巴西抗疫形勢嚴峻時期疫情最平穩的城市之一。該市市長萊奧·卡皮泰利表示:“中國疫苗是我們得到的最美好的禮物。”
新冠疫情暴發以來,中國同世界守望相助,及時分享抗疫經驗,馳援他國抗疫物資,積極開展抗疫國際合作。
中國本著依法、及時、公開、透明的原則,同國際社會分享疫情信息:第一時間向世衛組織報告疫情,第一時間確定病原體,第一時間向世界分享病毒基因序列,第一時間公布診療方案和防控方案……中國為國際社會疫情防控、疫苗和檢測試劑研發提供了科學依據。今年1月14日,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在與中方通話時,高度贊賞中國政府新冠疫情應對努力,感謝中方同世衛組織長期進行疫情防控技術交流、分享疫情信息數據。
2021年8月20日,中國政府援助的第三批新冠疫苗運抵菲律賓首都馬尼拉。新華社發(烏馬利攝)
中國在努力做好自身疫情防控的同時,竭盡所能為國際社會提供幫助。中國向153個國家和15個國際組織提供抗疫物資,與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10多個國際組織共同舉辦疫情防控、醫療救治等技術交流活動300余場,向34個國家派出37支抗疫醫療專家組。中國最早承諾將新冠疫苗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率先支持疫苗研發知識產權豁免,最早同發展中國家開展疫苗生產合作,已向12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供應超過22億劑新冠疫苗,為彌合全球“免疫鴻溝”注入強大動力。中國積極發揮中醫藥作用,舉辦了百余場抗疫專家視頻交流和直播活動,向150多個國家和地區介紹中醫藥診療方案,向部分有需求的國家和地區提供中醫藥產品。
匈牙利薩佐德韋格研究所政治分析中心主任基塞伊·佐爾坦說,中國向匈牙利交付多批次新冠疫苗,極大促進了匈牙利的大規模免疫接種。肯尼亞國際問題學者卡文斯·阿德希爾指出,非洲和其他地區發展中國家受益于中國支援的大量疫苗、藥物以及醫療設備和物資。
中國的無私幫助贏得世界廣泛贊譽。
當中國醫療專家組抵達時,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在機場深情獻吻五星紅旗,意大利羅馬街頭響起《義勇軍進行曲》;當中國援助的新冠疫苗運抵時,津巴布韋總統姆南加古瓦親自在總統府舉行交接儀式;對于中國在疫情期間向敘利亞和世界各國提供的慷慨援助,敘利亞外交部近日發表聲明致謝……
正如阿根廷羅薩里奧大學中國阿根廷研究小組成員羅米娜·蘇達克在談到中國為發展中國家提供疫苗時所說的,中國以實際行動踐行了其一貫秉持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世界經濟“穩定器”與“動力源”
2020年4月22日,總投資100億美元的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項目正式動工,成為美國企業在華獨資建設的首個重大石化項目。這一年,疫情沖擊全球經濟,而中國率先控制住疫情,全年吸引外資逆勢增長,成為全球最大外資流入國。
2023年1月9日,泰國曼谷機場,中國優化調整防疫措施后首批抵達泰國的269名中國旅客,受到泰國副總理等人士的熱烈歡迎。隨著中國公民出境旅游有序恢復,世界各國普遍期待中國游客為全球旅游業復蘇注入新動能。
1月9日,泰國官員在位于泰國首都曼谷東郊沙沒巴干府的素萬那普機場歡迎搭乘廈門航空MF833的旅客。新華社發(拉亨攝)
從惠州到曼谷的兩幅圖景,是中國經濟有效抵御疫情沖擊,持續向世界釋放超大規模市場紅利、為世界經濟復蘇注入動力的真實寫照。
中國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實現經濟平穩運行,世界經濟“穩定器”“動力源”的作用愈加凸顯。
2020年中國成為全球率先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2021年經濟總量突破114萬億元,2022年突破120萬億元。疫情暴發以來一直身在中國的以色列商會會長悠福說,他看到了“中國經濟不斷向前發展的韌性和潛力”。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經濟學教授豪爾赫·馬奇尼指出,疫情期間,中國一直是包括阿根廷在內大部分拉美國家的重要貿易伙伴和投資來源地,這有利于拉美地區經濟穩定。
中國持續向全球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為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發揮了重要作用。
2022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增長7.7%,首次突破40萬億元關口,連續6年保持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地位。特別是在全球抗疫最吃勁的階段,中國成為全球抗疫物資主要供應國之一,為世界各國抗擊疫情提供了支持。巴西商業領袖組織中國區首席執行官小若澤·里卡多·盧斯說,疫情期間,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物流中斷、能源和原材料匱乏、物價上漲等多重挑戰,中國對穩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作出重大貢獻。
疫情期間一些國家保護主義抬頭,但中國始終堅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以自身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
從進博會、服貿會、廣交會、消博會到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從加快建設自貿試驗區到高質量實施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中國始終以開放姿態擁抱世界,以扎實行動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日本西格瑪資本公司首席經濟學家田代秀敏表示,中國作為世界經濟主要增長引擎,始終堅持開放和自由貿易,對全球經濟增長起到支持作用。
“北京的街道再次出現擁堵,游客爭相預訂出國度假,企業預計商業活動將回升。”新年伊始,伴隨防疫措施優化調整,許多國際媒體捕捉到中國經濟向上向好的積極信號。
英國48家集團俱樂部主席斯蒂芬·佩里說,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有望提速,“這將是對世界經濟增長的重大貢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