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巴經濟走廊建設取得豐碩成果——
增添發展動力 促進互利共贏(共建“一帶一路”·第一現場)
工作人員在巴基斯坦默蒂亞里—拉合爾(默拉)直流輸電項目拉合爾換流站中控室工作。 |
卡洛特水電站是中巴經濟走廊首個水電投資項目。圖為中巴技術人員在監測水電站運行情況。 |
在中巴經濟走廊項目帶動下,被譽為“中巴友誼路”的喀喇昆侖公路二期升級改造項目2020年竣工并通車,并入巴基斯坦南北交通大動脈。 |
巴基斯坦隆平南亞種子研發中心暨巴基斯坦育種站的水稻項目試驗田。 |
中巴經濟走廊是共建“一帶一路”重要先行先試項目。自2013年啟動以來,中巴兩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推進走廊建設,形成了一批早期收獲,為巴基斯坦經濟社會發展增添新的動力。本報記者深入中巴經濟走廊項目實地采訪,記錄下一個個互利共贏的合作故事。
一條地鐵線——
“新時代中巴友誼路”
巴基斯坦東部城市拉合爾,橙線軌道交通項目(以下簡稱“橙線項目”)德拉古杰蘭車站。安檢、購票、通過閘機,步入寬敞明亮的站臺,列車到站時間顯示屏、自動玻璃屏蔽門等設施一應俱全——這是一座設施先進、現代化氣息濃厚的車站。
擁有千萬人口的拉合爾不僅是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也是該國歷史文化名城。近年來,隨著人口快速增長,拉合爾的交通擁堵狀況愈發嚴重。街道上兩輪摩托車、三輪出租車、大篷車與公交車眾多,道路嘈雜、擁擠是常態。
2020年10月,由中國企業承建的橙線項目正式開通運營,標志著巴基斯坦進入“地鐵時代”。這是巴基斯坦第一條地鐵線,也是該國目前唯一的軌道交通線,全長27公里,設有26座車站。開通運營3年多來,橙線項目累計運送乘客近1億人次,列車準點率達到99%以上。
車站內,一列橙紅色的列車駛入,乘客有序上下。進入車廂,頓覺清涼。拉合爾大學三年級學生阿施法克告訴記者,她以前從住所到學校需要換乘公交車和三輪出租車,至少需要一個半小時,現在乘坐地鐵只需半小時,“每節車廂都有空調,還有女士專用車廂,搭乘體驗安全、舒適。”當地醫生夏巴茲·阿哈邁德每天也乘坐橙線地鐵上下班,“從我家到醫院一共6站地,全程大約25分鐘,出行既環保又便捷。”
“橙線項目完全采用中國標準、中國技術和中國裝備,有效提高了拉合爾的交通便利性。”橙線項目經理胡塞姆·索海爾表示,伴隨地鐵開通,26個站點周邊的地產開發和商業發展也駛入快車道。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該項目還為當地增加了就業。據索海爾介紹,項目建設過程中提供了7000多個就業崗位,創造了大量服務性崗位。地鐵開通后,約1300個專業性運營維護崗位都聘請了本地員工。如今,他們已成為巴基斯坦現代軌道交通的第一批專業人才。
橙線項目車輛班長阿斯蘭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他曾在中國燕山大學學習中文,是中國企業為橙線項目培訓的首批40名巴基斯坦列車司機之一。“在中國師傅的幫助下,目前橙線項目共有100多名司機,基本實現了本地化培訓和運營。”阿斯蘭驕傲地說。
氣勢恢宏的高架橋伸向遠方的軌道,橙線軌道交通項目從拉合爾穿城而過,仿若一條長長的紐帶,承載著中巴兩國人民深厚的友誼,被譽為“新時代中巴友誼路”。拉合爾市所在的旁遮普省公共交通局運營總經理奧賽爾·沙阿說:“橙線項目給民眾出行帶來便利,成為巴中兩國務實合作的典范,是一項實實在在的惠民工程。”
一片試驗田——
“毫無保留地傳授農業技術”
時值正午,驕陽似火。在拉合爾西南郊的一處雜交水稻試驗田里,來自中國湖南的農業專家龍春久正在同當地農民和技術員一起進行雜交水稻選種試驗。頭戴草帽,褲腳挽至膝蓋,龍春久在泥濘的水田里彎腰插秧,汗水從他黝黑的面龐上淌下。
“這里夏季漫長,天氣炎熱,給我們下田做雜交水稻的選育工作帶來很大挑戰。但氣溫偏高、溫差小、光照時間長易于水稻生長,是巴基斯坦水稻種植的優勢。”龍春久說,中國專家堅持研發先行、結合本地特點的原則,反復篩選試驗,目標是研發出適合當地種植的耐高溫、抗倒伏、耐鹽堿、產量高的好品種。田間,一簇簇聚攏的秧苗旁插著標志桿,桿頭不同顏色的標識注明了新培育的雜交水稻品種信息。
龍春久所在的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隆平高科”)在1999年成立伊始就與巴基斯坦方面建立了聯系,從最初的雜交水稻試驗、推廣、本地化制種到現在的品種研發,巴基斯坦本地業務不斷發展。2016年底,隆平高科正式在巴基斯坦注冊成立了隆平南亞種子研發中心暨巴基斯坦育種站(簡稱“研發中心”)。作為研發中心負責人,龍春久多年來扎根當地,在水稻選育、人才培養、與當地公司合作等方面逐步打開了局面。
“以前,巴基斯坦本地的水稻種植方式較為粗放,種子隨意播撒,缺乏科學流程,產量不高。”龍春久說,目前,研發中心成功選育出13個雜交水稻品種,這些優質高產品種受到當地農戶的普遍歡迎。正在插秧的一位當地農戶告訴本報記者,使用了研發中心的雜交水稻種子后,每公頃產量達到9到10噸,產量比以前翻了一番,“以前種植水稻只夠一家人勉強糊口,現在可以把富余的稻米出售,生活水平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巴基斯坦《國民報》報道稱,研發中心選育的雜交水稻品種在巴基斯坦的種植面積已超過80萬公頃,不僅幫助很多當地農民走上了致富路,也增加了巴基斯坦農業出口外匯收入。
在為巴基斯坦帶來先進農業科技、幫助當地農民增產增收的同時,研發中心還積極培養專業人才,累計為當地培養了約500名農業技術人才。巴基斯坦知名農業學府費薩拉巴德農業大學研究生瓦加斯每天跟著龍春久在試驗田里摸爬滾打,他說:“龍教授毫無保留地傳授農業技術,讓我們切身體會到巴中兩國民眾的深情厚誼。中國專家在農田里播撒的不僅是優良的水稻品種,更是兄弟般的友好情誼。”
研發中心的巴方合作伙伴、巴基斯坦嘎德農業研究與服務公司研發總監阿卜杜勒·拉希德認為,近年來,巴中兩國高度重視農業領域合作,在包括雜交水稻在內的糧食和經濟作物領域開展技術合作,培育出一批適合本地種植的優良作物品種,為本地農戶增產增收提供了重要助力。與此同時,兩國技術人員在田間地頭的交流,也為當地培養出越來越多掌握現代農業技術的人才,為巴基斯坦農業發展注入新動力。
一座水電站——
“照亮了數百萬個巴基斯坦家庭”
在卡洛特水電站廠房內的一面墻上,并排懸掛著中巴兩國國旗,國旗下方一行英文寫著:巴中友誼萬歲。偌大的廠房內,四臺水輪發電機組正在運行,發出隆隆響聲。
由中國三峽集團為主投資方投資建設的卡洛特水電站位于旁遮普省卡洛特地區,總裝機容量72萬千瓦,年均發電量32億千瓦時,可滿足當地500萬人口用電需求。今年6月29日,卡洛特水電站實現安全運行一周年,累計發電量36.4億千瓦時,相當于節約標準煤約159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398萬噸。
卡洛特水電站不僅為巴基斯坦提供了清潔能源,也為當地創造了就業機會。自2015年開工以來,卡洛特項目建設峰值期直接提供近5000個就業崗位。2019年10月起,三峽集團—巴基斯坦獎學金計劃開始實施,通過“2+2”的合作辦學模式,當地學生在巴基斯坦大學學習兩年后,前往中國高校完成后兩年的學業。目前,已有18名當地大學生入選該計劃并完成學業,其中10名進入卡洛特水電站工作。
24歲的薩妮婭·阿巴西就是其中一員。“如果沒有中國企業,我很難順利完成學業,更不可能擁有這么好的工作機會。”阿巴西來自偏遠山村,卡洛特水電站改變了她和家人的生活,“共建‘一帶一路’為巴基斯坦帶來了水電項目,用清潔電能照亮了數百萬個巴基斯坦家庭,也照亮了我的人生之路。”
為改善卡洛特水電站附近居民的生活條件,中國企業與當地政府深入合作,在當地建設了小學、醫院、公路等設施。穆罕默德·邁赫爾班家住水電站附近的坎納德村。他說,以前,孩子們上學走山路單程需要一個小時,由于路遠難走,很多孩子會推遲入學甚至輟學。“后來,中國企業幫我們修了路,擴建了學校,添置了新的桌椅設施。如今,學校里的學生越來越多。水電站建好后,村里不再限電了,孩子們再也不用摸黑寫作業了!” 邁赫爾班說。
10年來,中巴經濟走廊建設等共建“一帶一路”合作項目以其可感可觸的豐碩成果,成為中巴友誼的新標桿。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中巴經濟走廊累計為巴創造23.6萬個就業崗位,幫助巴新增510公里高速公路、8000兆瓦電力和886公里國家核心輸電網。
“中巴經濟走廊建設為巴基斯坦民生發展注入強勁動能。”巴基斯坦全球戰略與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人類命運共同體巴基斯坦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哈立德·阿克拉姆認為,在巴中企廣泛開展社會責任項目,道路、學校、飲水工程、醫院等民生項目惠及百姓,“這些成果給巴基斯坦民眾生活帶來了巨大改變,深化了巴中兩國友誼。”
《 人民日報 》( 2023年11月01日 17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