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歐人權研討會”在柏林舉行
人民網柏林10月23日電 (記者劉赫、劉仲華)“2024·中歐人權研討會”22日在德國首都柏林舉行。本次會議聚焦“新興權利保障:中國與歐洲的視角”,來自中國、德國、西班牙、法國、英國、意大利、克羅地亞、保加利亞、捷克、愛爾蘭、土耳其、葡萄牙、羅馬尼亞、瑞典、南非和美國等16個國家的60余位人權領域專家學者、政府官員、政黨與社會組織代表展開深入交流與討論。
“2024·中歐人權研討會”現場。人民網記者 劉赫攝
中國人權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政法大學校長馬懷德發表致辭指出,新興權利的保障不僅是當代人權議題的延伸,更是對未來社會發展的承諾。中國通過法治保障公民網絡安全和隱私權,積極推進環境保護與綠色發展。在面對新興權利挑戰時,各國應該攜手合作,積極探索新路徑、新機制,共同為全球新興權利保障提供方案。
中國駐德國大使館公使曾凡華表示,中歐在新興權利保障方面有非常豐富的實踐經驗,也面臨同樣的治理挑戰。各國應在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基礎上開展對話交流,更好地理解對方,尋求合作共識。中德、中歐關系的發展不僅對雙方有利,也將給當前動蕩的世界帶來更多穩定性、確定性。
“捍衛人權,中國的成就無可比擬。”德國智庫席勒研究院院長黑爾佳·策普-拉魯什女士贊揚中國在人權保障和發展上的成就。她認為,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三大全球倡議”,考慮到所有國家的利益,超越了狹隘的地緣政治。她進一步指出,人權是全球性議題,應通過全球合作來實現。一些國家或者集團不擇手段地維護自己的利益,給人類命運帶來嚴重威脅。
國際哲學學會和國際科學哲學院主席、克羅地亞扎達爾大學哲學教授尤雷·佐夫科呼吁開展文明對話,在對話中相互學習,從人權角度出發探討如何保護人類和人類生存條件這一深刻問題。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前促進民主和公平的國際秩序獨立專家阿爾弗雷德-莫里斯·德薩亞斯指出,國家間應互相尊重,承認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的豐富多樣。他認為,和平是所有權利的基石,沒有和平就沒有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機會,各國應共同維護民主、公平、公正的國際秩序,逐步消除沖突根源。
歐洲宗教哲學學院院長、德國明斯特大學教授漢斯-彼得·格羅漢斯表示,跨文化討論人權非常重要。幾十年來,德國和中國始終堅持開展人權對話,中歐人權研討會已經成為歐中開展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有助于歐洲和中國從不同視角相互理解。
中南大學黨委副書記、人權研究中心主任蔣建湘指出,人權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和追求。新興權利概念的提出及其保護實踐的多樣性,是國際社會文化多樣性的具體體現。深化中歐人權機構和學者間的合作交流,能夠為新興權利的理論研究與保障實踐注入新的智慧。
研討會期間,中外與會者圍繞社會權利與經濟不平等、數字技術與人權的交集、可持續性——平衡個人、社會和自然界的權利等議題舉行三場平行會議。
“中歐人權研討會”于2015年創立,是中歐在人權領域交流合作的機制化學術平臺。本次會議由中國人權研究會和中南大學聯合主辦,中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和德國中國文化基金會承辦,德國明斯特大學、國際哲學學會合作舉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