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中俄兩國交往歷史和現狀時,“俄羅斯情結”和“中國情結”是常被提起的字眼。
所謂“俄羅斯情結”,指的是一些中國人對俄羅斯歷史和文化的眷念和偏愛,有此“情結”的人們常常向往莫斯科的紅場和克里姆林宮,向往圣彼得堡的冬宮和涅瓦大街。他們能背誦普希金的詩歌,愛聽柴可夫斯基的音樂,喜歡列賓的繪畫,聚會時往往要唱《喀秋莎》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種種現象告訴我們:“俄羅斯情結”在某種程度上是“俄羅斯文化情結”,是中國人對俄羅斯文學和藝術的尊重和熱愛。
這種“文化情結”的形成有其歷史淵源。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后,俄國的文化與德國的馬克思主義和法國的啟蒙思想一同進入中國,成為五四運動的思想來源。譯介俄蘇文學被魯迅等文化巨匠稱為“給起義的奴隸偷運軍火”,俄蘇文學的流行為中國的近現代文學注入了新鮮血液。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上世紀50年代中蘇友好時期,許多中國人留學蘇聯,大量蘇聯專家來中國工作,他們在中蘇文化間牽線搭橋,使蘇聯的文學藝術在中國產生深遠影響。這就不難理解,“俄羅斯情結”更多地為中國知識分子所持有,尤其是那些曾為兩國關系發展作出貢獻的人們所持有。
將中國人的“俄羅斯情結”與俄羅斯人的“中國情結”作一個比較是有趣的。雖然俄語中“中國情結”這樣的概念并不流行,但俄羅斯從古至今都不乏向往中國文化的人士,從那些喜好“東方風雅”的俄國17、18世紀的王公貴族,到始終是世界漢學中堅力量的俄羅斯漢學家;從中蘇友好時期在中國工作的蘇聯專家,到如今為中國的快速發展所吸引而熱衷學習漢語的莘莘學子……如果說中國人的“俄羅斯情結”是文化層面的偏好,是對中蘇“兄弟般友誼”的懷念;那么,俄羅斯人的“中國情結”,是對中華文化的仰慕,是對今日中國發展成就的敬佩和欣賞。
沒必要去論爭某些“文化情結”的是非優劣,也沒必要去論證它們的出現是否合理,歸根結底,這是一種個性化的選擇,一種文化、美學趣味的傾向。但是,中國人的“俄羅斯情結”需要得到更多呵護。畢竟,“俄羅斯情結”已成為中俄兩國關系史上的獨特路標,成為兩國友好合作的文化基石。它的存在,不僅有助于提升中俄兩國的人文交流,更有助于兩國人民續寫新的友誼篇章。
《 人民日報 》( 2013年06月17日 2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