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蘭克福生物技術創新中心(見上圖,本報記者管克江攝)雖然位于市郊,外表毫不起眼,但里面卻“藏龍臥虎”:入駐園區的10多家企業,有的壟斷了德國半數以上的血樣測試,有的生產的治療老年癡呆癥的藥物銷售量位居世界前列,還有的是在德國為數不多的專門為個人提供基因測序服務的企業……
這些企業大多成立不久,它們為什么會集聚到這里?據法蘭克福生物創新技術中心總經理克里斯蒂安·加爾貝介紹,這是因為中心提供的不僅僅是辦公場所和基礎設施,還在市場信息、企業戰略和營銷公關等方面提供獨到的咨詢服務。他說:“我們要為創新型企業當好迷霧中的導航儀。”
生物技術創新中心由法蘭克福市政府、法蘭克福商會和黑森州政府于2002年聯合出資成立,最初的想法是做科研機構成果轉化的孵化器。但互聯網泡沫的破滅導致市場環境惡化,生物創新企業無法像以往那樣輕松獲得風險投資。加爾貝認為,高投入、長時期的生物制藥研發模式不可持續,一種新藥的研發往往需要耗資10多億美元、歷經10年之久,但人類健康狀況并未得到顯著改善,壽命也未明顯延長。生物技術創新中心要為新成立的生物技術企業提供全新的思路和服務,使它們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法蘭克福生物技術創新中心為園區企業設計了“兩條腿”發展戰略。一方面開發新興市場,主要是北非和中東,前景非常寬廣。比如園區企業GFE Blut公司通過為阿爾及利亞提供血樣測試培訓,每年銷售額就有180萬美元。另一方面,運用大數據開展項目合作。與過去醫藥企業“閉門造車”搞研發不同的是,生物技術創新中心倡導開放式合作,即在某些研發項目上幾家企業共同合作。比如園區企業bio·logis公司通過與IBM公司合作,設立一個網上基因測序門戶,幫助患者了解乳腺癌、老年癡呆和唐氏綜合征的患病幾率。邁開這兩條腿,創新中心今后的路會越走越寬。
創新中心像普通商業寫字樓一樣運作,目前出租率達100%。因為有與眾不同的服務,創新中心像磁石般吸引了很多企業,有的甚至爭著搶著要“擠”進來。創新型中小企業在初創時期往往對市場動態和行業發展缺乏全面的了解,也鮮為人知,此時當地政府和創新中心能夠發揮重要的引導作用,幫助企業快速成長。據了解,短短數年內,GFE Blut公司的員工已從最初的6人增加到50人,并準備擴張到200人。bio·logis公司也從創業期的13人增加到50多人。
法蘭克福經濟促進局創業項目主管多麗絲·布雷羅斯基對本報記者說,法蘭克福生物技術創新中心的成功,體現了政府鼓勵和扶植創新型企業的新思路,即不給企業減免房租或稅收,而是把重點放在幫助它們解決經營的具體問題上。比如,法蘭克福經濟促進局同6家銀行建立了合作關系,有融資需求的創新型企業先將商業計劃提交法蘭克福金融學院,由金融專家進行評估核準后,政府為企業提供擔保,再由銀行發放貸款。企業還可以每半年提交一份經營業績報告,政府邀請專家學者為其免費“會診”,給企業發展出謀劃策。
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專家漢斯—彼得·胡森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德國的中小企業被譽為“隱形冠軍”,不僅解決了79.6%的就業,而且創造了51.3%的國內生產總值。它們的出色表現主要得益于對研發的重視。2008至2010年的金融危機期間,德國仍有一半以上的中小企業推出新產品或者在生產流程上進行了革新。德國政府層面也大力扶持中小企業的創新和發展。據統計,德國共有140多項扶植中小企業的政策和措施,涉及德國企業、政府、學術界的300多個機構。
(本報柏林6月30日電)
《 人民日報 》( 2013年07月01日 2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