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四月,古都南京草長鶯飛。27日,靜靜佇立在水西門大街418號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迎來了史上第一位造訪的在職外國元首。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跨過歐亞大陸而來,為追思30萬沉睡的中國亡靈,紀念一位來自丹麥的英雄,揭秘一段鮮為人知的“南京故事”,唱響一曲中丹友誼與和平之歌。
一面丹麥國旗保護2萬生命
紅底白十字的丹麥國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國旗,被稱作“丹麥人的力量”。1937年底,一面史上最大的丹麥國旗在生靈涂炭的南京升起,成為中華民族危難中弘揚正義的人道主義力量。
丹麥人辛德貝格自幼酷愛冒險,游歷世界多國,1935年乘船來到上海,開始向往已久的神秘東方之旅。兩年后,日軍兵臨南京城下,在各國紛紛撤僑時,26歲的辛德貝格被丹麥F.L.史密斯公司派往戰火紛飛的南京,和德國工程師京特一起負責保護江南水泥廠的設備。辛德貝格與京特一起收留了前來避難的中國百姓和部隊傷員,將工廠門匾換成“丹德國合營江南水泥廠,受大使館保護”字樣,在南京長江南岸的棲霞山東麓建起一座難民營,憑借西方人身份阻止日軍騷擾施暴,采購藥品繃帶并請來醫生救助負傷難民,將危重傷員偷偷運往醫院。辛德貝格在難民營周圍掛滿丹麥國旗,并讓人在廠房屋頂上用油漆繪出一面約1350平方米的醒目的丹麥國旗,以防日軍轟炸。1937年末至1938年初的100多天里,這個難民營的面積甚至超過南京城內的國際安全區,庇護了2萬多中國難民。
按國際慣例,西方僑民的安全區應當保持中立,只收容難民和解除武裝的軍人。如果掩護抗日軍官,被日本人發現后,極有可能招致滅頂之災。但辛德貝格和京特不顧個人安危收留抗日名將廖耀湘并將其安全送至長江北岸,為此后抗日戰場上至關重要的昆侖關戰役、中國遠征軍赴緬作戰等作出重要貢獻。
“我的舅舅是一個普通人,但他心里裝著整個世界。”談起舅舅的救人事跡,辛德貝格的外甥女瑪麗安·斯滕維格總是心潮澎湃。她曾數次前往南京等地,跟當年被救助的中國人見面和交流。
丹麥國家大學圖書館資深研究員漢斯·何魯普長期研究辛德貝格。他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說:“我為自己有辛德貝格這樣的同胞感到非常驕傲。他的所作所為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一批書信影像還原歷史真相
在南京期間,除了救護難民,辛德貝格還多次冒險進入南京城,將控訴日軍暴行的難民信送交從事國際救援的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主席、德國西門子公司在華高管拉貝。拉貝隨后將信件送至上海,通過上海租界的西方報刊公諸于世。其中,一封題為《以人類的名義致所有與此有關的人》的信函現今還能在《拉貝日記》中找到。
受益于曾在上海擔任外國駐華記者助手的經歷,辛德貝格用照相機和紙筆記錄下日軍殺人填戰壕以保證坦克通行等罪惡行徑。此外,他還邀請了國際紅十字會南京委員會主席、美籍牧師馬吉到棲霞山考察,協助其拍攝了記錄南京大屠殺的唯一真實影像。
1938年初離開中國后,辛德貝格在日內瓦等地展出了他在南京拍攝的照片,放映了馬吉的紀錄片,幫助西方世界認識南京大屠殺真相。在1938年第二十四屆國際勞工大會上,看完影像展示的中國勞工代表團團長朱學范在辛德貝格的護照上題詞:“中國之友”。戰后東京審判時,馬吉在控方證人席上也提到了辛德貝格的有關努力。
1939年起,辛德貝格移居美國,加入了美國商船隊,為二戰時期的美國海軍提供后勤支援。晚年辛德貝格在美國結識了許多中國朋友,但很少談及過往,僅僅在一些偶然時刻提起在南京、上海經歷的烽火歲月。辛德貝格于1983年因病去世,骨灰撒入大海。
瑪麗安·斯滕維格數次前往美國搜集整理辛德貝格的遺物,在丹麥、中國和日本介紹辛德貝格在南京的事跡,讓人們對南京大屠殺歷史有了進一步認識。“牢記歷史有助于避免戰爭。”她說,當看到日本右翼政客企圖掩蓋南京大屠殺的行徑時,更感到這些尚存的事實是多么重要。
一朵黃色玫瑰映射中丹友誼
1938年,11位難民聯名向辛德貝格贈送了一面錦旗,上書“見義勇為”四字,以感謝救命之恩。還有許多被救助的中國民眾通過不同方式向辛德貝格表達感激之情。但此后辛德貝格的事跡塵封多載,直到本世紀初才逐漸出現在公眾視野。
為紀念辛德貝格的勇氣與人道主義精神,他的故鄉丹麥奧胡斯市歷時4年精心培育出一種特殊的、生命力強大的黃色玫瑰,于2004年將其命名為“永遠的南京·辛德貝格玫瑰”,象征著和平的愿望和永恒的紀念。2006年,辛德貝格的親屬來到南京,向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捐獻了百余件遺物和上百張關于南京大屠殺的照片、圖片,并在和平廣場的苗圃內親手種下“永遠的南京·辛德貝格玫瑰”。
2007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展出了6幅辛德貝格個人肖像和他當年拍攝的難民營照片等珍貴史料。2011年,在辛德貝格誕辰百年之際,南京在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江南水泥廠所在地棲霞區舉行各種紀念活動,中國駐丹麥使館在辛德貝格家鄉舉行了感恩追思會。直至今日,“永遠的南京·辛德貝格玫瑰”仍在南京和平廣場迎風搖曳、茁壯成長,迎接著丹麥王國家人的親切問候,傳承著中丹兩國人民間的深厚情誼。
《 人民日報 》( 2014年04月28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