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尋覓古代阿拉伯、波斯文明留在中國的印記和證據,那些遺存在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起點福建泉州的眾多古跡,可以給人們一個令人信服的回答。
這包括大量伊斯蘭特色碑銘、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清凈寺、隱臥于泉州市東郊靈山的穆斯林圣墓,還有記錄了古代商船啟程、回程祈風儀式的石刻等。
目前尚存的數百塊雕有阿拉伯文、波斯文、伊斯蘭圖案的碑銘,不少被收藏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里。記者日前探訪這座博物館時,恰逢館內舉行阿拉伯非物質文化遺產展、中國人眼中的阿拉伯攝影展。
博物館副館長王麗明介紹,唐代時,沿海上絲綢之路來到泉州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已為數不少,至南宋和元代,這個東方大港已成為他們在遠東的最大聚居地。泉州可謂那個時代的國際性大都市,穆斯林僑民在這里經商和生活,留下了豐富的實物和文化遺存。
博物館的伊斯蘭文化陳列館里,遺存下來的墓蓋和墓碑石,記載著逝者的信息及《古蘭經》的章句,是后裔訪祖尋親的證物。王麗明告訴記者,曾有阿拉伯游客在碑銘中意外地發現他先祖的姓名,不禁由衷感嘆中阿交流之源遠流長。
走進距離博物館不遠的清凈寺,現存門樓和禮拜堂的墻壁門窗等透出濃厚的阿拉伯建筑風格。寺管委會工作人員金明告訴記者,清凈寺由阿拉伯穆斯林始建于公元1009年,其門樓用純輝綠巖石和花崗巖石砌成,所以能保存千年。
據專家考證,宋元時期,中西海上貿易空前繁榮,外國海上貿易之佼佼者首推阿拉伯、波斯穆斯林,他們運來香料、藥材,載去絲綢、瓷器。中國的先進知識傳入西亞,并傳播歐洲;伊斯蘭的科學、文化與藝術也廣泛傳入中國,穆斯林的足跡遍及中國各大港口、城市。僅在泉州,至元代時便建有六、七座清真寺,分布于城東南隅的穆斯林聚居地內,只是大多年久湮沒。
在泉州市區西北方向的南安豐州鎮,有一處不為普通游客所知的景點——九日山。雖無名山之雄偉陡峻,但這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記錄了兩宋王朝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商船遣船與回舶祈風儀式的千年歷史。
九日山文物管理所原所長胡家其說,在山中現存的幾十方石刻中,有十方直接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關,記錄了宋代十余次祈風儀式。
海絲貿易進入鼎盛的宋元時期,泉州港船舶來往頻繁。對從泉州港口出航的船只而言,每年冬季要乘北風而去,春季要隨南風歸來。因此,官員到此祈求神靈保佑海船一路順風。
據專家考證,宋代的海外貿易在數量和范圍上都大大超過唐代,尤其是南宋時期,出現了“國家根本,仰給東南”的局面,直接為對外貿易提供了大量產品,推動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迅速發展。
胡家其說,相傳明代人在九日山留有對聯:海作路,路引船,船舶往來刺桐港;蠶生繭,繭抽絲,絲綢運往波斯灣。宋代來華經商的穆斯林客商貢使比過去增多,而他們多循海道。在通商的各蕃國中,“大食”居于最先。
“大食”這一名稱在宋代用來稱呼廣泛的西亞、非洲伊斯蘭教地區,較著名的城市有麻嘉(沙特阿拉伯麥加)、弼斯羅(伊拉克巴士拉)、勿斯里(埃及開羅)等。
1000多年后的今天,中國同阿拉伯國家的貿易門類已大大豐富。泉州市商務局的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泉州市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貿易總額達157.6億美元,同比增長近5%。中東成為泉州第一大貿易伙伴,也是泉州出口增長最快的市場,增幅達27%。
“一帶一路”戰略使泉州贏得一次千載難逢的新機遇。泉州正加大同阿拉伯國家的經貿、文化往來。該市商務局官員告訴記者,泉州將與中東國家深入開展石化產業對接合作,探索建設“海絲石化園區”、赴中東設立建筑建材生產加工企業和營銷中心。
2014年首屆中國阿拉伯城市論壇在泉州舉行之后,泉州市發起建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城市聯盟”倡議書,在聯合國有關組織的大力支持下,聯盟籌備會將于今年2月在泉州舉行。
泉州眾多古跡記錄了海上絲綢之路的阿拉伯、波斯記憶,也將繼續見證這座古老城市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記者夏晨 劉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