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的美好未來充滿信心(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小康生活)
裴武烈在組織員工開項目推進協調會議。 |
莫帕教授指導研究生做實驗。 |
大衛在學校閱讀。 |
托帕茲教授正在為患者做檢查。 |
中國的發展日新月異,人民生活蒸蒸日上。許多在中國工作生活的外國人見證了中國的快速發展,感受到中國人自信、樂觀、向上的生活狀態以及為創造美好生活而不懈奮斗的精神。作為見證者和參與者,他們熱愛中國,對中國的未來發展充滿信心,在與中國一起發展進步的過程中有了實實在在的收獲。
“中國在經濟科技等領域的進步令人嘆服”
本報記者 付 文
飛馳的高鐵、寬闊的公路,快速發展的國家、更加自信的人民……在蘭州大學工作一年半以來,莫帕對中國的印象越來越深,也越來越好,“這里已經成了我的家,我和夫人已經做好了扎根中國的計劃,退休了也要留在中國。”
今年44歲的莫帕本名帕維·莫西拉克,來自克羅地亞,他給自己起的中文名諧音“莫怕”,意思是在這里無需擔心。2020年底,他來到蘭州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擔任教授,是學校放射化學專業方向引進的第一名外教,目前在帶3名碩士研究生。加入蘭大后,他把學術前沿知識融入課堂,圍繞鑭系錒系元素分離開展系統研究,主講的本科生課程深受學生們的歡迎。
莫帕對中國的第一印象來自他的叔叔。“上世紀80年代,我的叔叔到中國出差,走訪了北京等城市。那時的中國人出行主要靠自行車,并且自行車對于很多家庭來說,還屬于奢侈品。”莫帕回憶,2009年9月,他第一次來到中國,在妻子趙蕾的老家河南駐馬店舉辦了婚禮。莫帕告訴本報記者,彼時中國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已經很高了。“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已經完全不是我叔叔當時看到的那副模樣。”
“更吸引我的,是中國人的精神面貌。”莫帕說,他接觸到的中國人大都樂觀積極,“大家對未來充滿希望,這種自信不僅來自騰飛的經濟,還因為中國作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有著完善的社會制度并能堅定捍衛國家利益。”
2020年,莫帕與趙蕾決定定居中國。“原因很簡單——我愛妻子,我愛中國!”莫帕說,從自身事業發展角度來說,在中國發展無疑是正確的選擇。“近年來,中國在經濟科技等領域的進步令人嘆服。從脫貧攻堅到航空航天,中國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高水平發展,世界上很少有國家能夠在短時間內取得如此巨大的發展成就,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體現。”莫帕說,“作為環保、低碳的清潔能源,核能是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能源。中國在核電開發、核能研究等方面取得長足發展,我認為,核科學的未來在中國!”
莫帕表示,蘭大是核科學研究重鎮,有著悠久的學術傳統,這是他選擇在甘肅蘭州工作的原因。更讓他感動的是,蘭大為他的教學、科研工作提供了全方位的幫助和支持。“從學校到學院,從領導到同事,大家不僅幫助我盡快展開工作,還經常在生活上給予關心,解決我的后顧之憂。”去年夏天,莫帕的實驗室順利建成,招收了第一個碩士研究生,并開始給本科學生教授放射性示蹤與藥物化學。“現在一切都已步入正軌,我們有了研究成果,正在準備發表論文。”
莫帕非常喜愛蘭州這座城市。“蘭州人很熱情,像克羅地亞人一樣友好。我早晨出去散步,遇到的人都會對我微笑;我跟陌生人打招呼,也會得到他們友好的回應,這讓我感覺很親切、踏實。”莫帕也慢慢愛上了中國味道,喜歡蘭州牛肉面、烤馕等中國美食,“甘南的牛奶和我老家的口感一樣好!”
“居民尋醫問藥越來越方便”
本報記者 宋豪新
“今天我們的學術分享就到這里,感謝大家的參與。祝大家的工作和生活越來越好,期待新冠肺炎疫情緩解后,能夠很快回到中國跟大家相會相聚。”四川省雅安市雅安職業技術學院報告廳內的視頻連線畫面上,一位精神矍鑠的老人滿臉笑容。話音剛落,在座的幾十名醫護人員報以熱烈掌聲。
畫面中的老人是來自以色列的莫瑞斯·托帕茲教授。5年前,雅安職業技術學院附屬醫院收治的一位患者術后創面愈合不好,傳統的治療手段效果不明顯,四川省外國專家局推薦了托帕茲教授。在其幫助下,醫院運用最新的創面治療技術,患者傷口很快愈合。
托帕茲教授早就和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2005年,托帕茲教授第一次來到中國,之后每年都會多次到訪中國,并在這里工作生活上一段時間。這些年,他的足跡遍布山西、四川、北京、上海等地,與同行進行學術交流,推廣最新的醫療技術,和中國的許多醫生、專家成為好友。
“中國這些年的發展太快了,每次來都能看到很多新的變化。比如,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推進,交通網絡令人贊嘆;在中國還可以便利地使用移動支付,買東西、坐出租車和公交地鐵等都可以用手機完成,非常方便也非常先進。”托帕茲教授對在中國的生活印象深刻。
作為醫學專家,托帕茲對中國的小康生活有著自己的理解。“在我看來,醫療衛生的進步是中國實現全面小康必不可少的一個方面。中國有句話,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只有擁有健康的身體,民眾才能建設更加富足的社會,才能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這些年來,中國醫療事業的發展和醫療技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以我熟悉的雅安市雨城區為例,我明顯感受到雅安當地醫療條件一年比一年好,居民尋醫問藥越來越方便。”托帕茲教授表示,伴隨著中國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民眾在醫療服務中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托帕茲教授去過很多國家講學交流、感受過這些國家的發展與變化。在他看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了不起的成就。“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中國人民迎來了從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偉大飛躍。取得這一歷史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在于中國共產黨始終發揮領導核心作用。”
“在我去過的許多發展中國家里,只有中國實現了快速發展和大規模減貧同步,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一個絕不把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排除在外的小康,一個惠及14億多人口、讓民眾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普遍提高的小康,無可辯駁地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托帕茲感慨。
托帕茲期盼著能夠盡快回到中國,去了解這個國家最新的變化和發展。“短短40多年時間,中國創造了一個擺脫貧困、走向繁榮的發展奇跡,這為世界上其他還深陷貧困的國家實現工業化、現代化,走向繁榮富裕帶來了希望和信心,也為各國共同發展進步提供了機遇和舞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消除絕對貧困之后,中國正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前進。”
“中國小康生活的一個生動縮影”
本報記者 徐 靖
“2002年,我第一次隨妻子來安徽蚌埠探親,從美國坐飛機到上海后,還要坐一夜火車才能抵達,如今的安徽財經大學東校區在當時還是一片農田。”提及對中國的第一印象,安徽財經大學外籍教師查理斯·大衛·斯特朗回憶道。
“2008年再來時,大學城已初具規模,教學樓、辦公樓拔地而起;2018年我來這里任教時,京滬高鐵已經通車7年,從蚌埠出發,無論到上海還是北京都很輕松便捷,學校周邊也蓋起了越來越多的高樓大廈。”說起今昔對比,大衛毫不吝嗇贊美之詞,“從這些變化中,可以看到中國的快速發展。尤其令人感慨的是,中國人民始終保持著積極的狀態和熱情,對未來充滿希望。中國上下團結一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努力讓人民的日子越過越好。”
“‘小康社會到底是什么?’這曾是我的好奇和疑問,并因此專門請教了很多同事。”大衛笑著說,“如今,我從自身的經歷中找到了答案。當美國朋友問我小康社會的‘具體樣子’時,我會先請他們看看我們學校的小吃街。”
見記者有些不解,大衛掏出手機展示自己拍攝的視頻。“來自中國各地的小吃,都可以在我們學校門口的小吃街上找到。蚌埠本地的湖溝燒餅和紅燒螺螄、廣東腸粉、東北烤冷面、上海菜肉大餛飩、陜西肉夾饃……這些小吃隔著屏幕就讓人覺得香氣四溢。”大衛解釋,“我知道,這在中國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細細分析,中國是一個地域遼闊的國家,從這條小小的美食街中,你可以看到社會產品的豐富多樣,人民消費需求的巨大和消費能力的充沛,小吃街上的新鮮食材通過發達暢通的交通物流運達,火爆的生意還提供了充足的就業崗位和創業機會。在我看來,這就是中國小康生活的一個生動縮影。”
大衛喜歡這片土地,也喜歡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他喜歡和當地人聊天,理個發都會和店員聊上半天家常。“中國巨大的變化,不僅體現在城市面貌的煥然一新,還體現在社會文明的進步。還是以這條小吃街為例,攤主們熱情友好,店鋪管理規范,攤主們收攤之后,地面也很干凈。我用視頻記錄他們的日常點滴,讓國外的朋友們看一看真實、生動的中國,除了美食等富足的物質生活,這里還有越來越進步的文明風尚。”大衛頗為自豪地表示,他拍攝的視頻在國外社交平臺的播放量很高,美國朋友告訴他,很喜歡看他在中國的生活。
在中國工作生活的4年期間,大衛利用寒暑假幾乎跑遍了大半個中國。“近幾年來,中國在推動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科技創新、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努力,不斷產生成效,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是實實在在的。”大衛說,“我給學生布置的暑假作業是用英語做一份演示文稿,向世界介紹蚌埠和中國。我愈發感覺,中國人越來越了解并洞察世界、越來越開放地去擁抱世界,相比之下一些外國人對中國的了解反倒有所欠缺。我希望,能通過我和學生這樣的嘗試,讓中外交流更頻繁一些、更暢通一些。”
還有幾個月,大衛就將年滿60歲。眼下,他正在申請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我計劃和妻子在蚌埠養老。幾十年來,蚌埠這座城市乃至整個中國的發展都在快速進步,我相信未來也一定會越來越好。”大衛說。
“對企業的服務想在前面、走在前面”
本報記者 姚雪青
走進位于江蘇南京市棲霞區棲霞街道的十月科創園,在南京元稀世特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一樓車間內,工人們正在將鋁型材加工成框架,再配上導軌和小車,組裝成用于智能倉儲的升降機——貨物無需在地面排隊等待“班車”搬運,而是乘坐這一“電梯”,借助空中“飛機”實現高效的立體貨運。“今年公司產值預計超過2億元人民幣,明年訂單已拿到3億元……”企業負責人裴武烈滿是自豪。
韓國人裴武烈在機械領域深耕多年,1999年起在長沙LG曙光電子公司工作,2004年任期結束后,因看好中國自動化裝備制造市場,選擇留在中國,在南京創業。“南京客戶資源豐富,僅在棲霞區就有3家LG集團子公司;園區靠近高鐵站和國道,物流方便,離客戶也近。”如今,裴武烈的公司為LG等企業量身定制自動化生產線及數字化分揀系統,生產無人搬運車、多層四向穿梭車等配套設備。
在中國生活、工作20多年,身邊的變化讓裴武烈深有感觸,“中國的發展太快了,這些年里,我見證了驚人的中國‘速度’。不僅是中國老百姓,我們這些在華生活的外國人也在宜居宜業的環境中享受生活的美好,充滿了奮斗的熱情,我覺得這就是小康生活的樣子。”裴武烈的企業連續3年獲得南京市“瞪羚企業”,他在2020年被授予“江蘇省五一勞動榮譽獎章”,作為一名來自國外的奮斗者,這是令他難忘的高光時刻。
“2018年時企業快速發展,訂單增加、生產擴大,但生產車間嚴重不足,街道了解到這一情況后馬上想辦法,幫我們申請了新的租用場地,將車間從2000多平方米擴大到了近4000平方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公司不僅享受房租減免,區里相關部門還積極協調貨物的進出口手續,幫助我們從開源和節流兩端雙向發力,度過困難時期。” 裴武烈說。
“在我創業之初,外資企業能夠享受三免兩減半的稅收優惠政策;此后的近20年來,各項普惠政策越來越豐富立體,當地政府對企業的服務想在前面、走在前面。”裴武烈一一細數了這些年在南京享受到的政策扶持: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和研發費用的減免、“引智計劃”等人才項目的組織申報、創新創業大賽幫助行業進行資源對接……他注意到,近年來,政府惠企政策不僅是簡單的發放補貼和稅收減免,更注重對產業鏈和創新創業氛圍的培育。
裴武烈以十月科創園為例,園區招引企業瞄準南京市的產業布局方向,推動機械元器件、電器控制元器件類等上下游企業孵化成長,讓企業間形成“化學反應”,在互動合作中實現資源優化。“在政策支持和自身努力中,我們轉換了跑道——從電子產業轉換到新能源產業;實現了三級跳——從大型企業的配套公司到帶動上下游企業發展,再到成為棲霞區人均納稅第一、人均貢獻率第一的‘南京市創新型領軍企業’。”裴武烈說。
宜居宜業是小康生活在裴武烈身上的映照——企業發展蒸蒸日上,一雙兒女不僅在中國完成了從小學到高中的學習,大學還特意選擇了中文專業,畢業后又回到南京發展,成為“創二代”。“很多韓國朋友聽我介紹了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生活的便利舒適,也都紛紛搬來了這里。”裴武烈說,中國的小康生活意味著更美好的生活,自己是見證者,也是參與者、講述者。
《 人民日報 》( 2022年08月27日 06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